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人生 第七讲

佛法是动态的,是因人之异而安立的。就像《普门品》告诉我们的:“应以何身得度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”针对是什么样的身份,就有与这个身份相应的佛法。只有对机说法、对症下药,才会行之有效。只有改变烦恼和生死的佛法,才是最好的佛法。

 “如果以为对自己是损失和伤害,那么就会推卸责任而重视权利。”
所以有人虽然享有权利,但是不想负责。如果是真正的佛教徒,那么应该通过担当负责的修行享有权利。如果只是考虑和争取自己的权利,那么难免不会尽责,这是一个误区。
 “由此会引发种种的混乱,乃至人心的躁动不安。”
什么是混乱呢?因为佛教徒个人的行为,会引发别人的评价说:“原来佛教是这样的,佛教徒就像他那个样子……”虽然不是,但是影响就在现实。虽然个人的表现并不完全代表佛教,但是又极容易给大家造成错觉:佛教就是这样的。就像我们最初讲“直心是道场”,如果没有研讨过《维摩经》,那么我们就会误解。我刚出家的时候,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:“直心是道场。”给我的感觉和给别人的感觉就是:有枪放枪,炮放炮,想说啥就说啥。最后发现不对了,原来这个“直心”应该是“平等心”。什么是平等心呢?如果不执着缘起的假相而悟入空性了,那么就是平等了,就会面对随缘把话说清楚,内心却并不是执着。如果不需要,那么我们也不必要坚持把它说清楚。当我们非要坚持说清楚的时候,往往是越来越不清楚。有一句话是: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雄辩是银,沉默是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