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人生 第二十四讲

“《心经》告诉我们:‘照见五蕴皆空’中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其中第一蕴是色法范畴,后面的四蕴是精神范畴。用佛法的智慧透视,五蕴并不是实有的存在,因为众生的在意、执着而有实在性,所以就有了自以为是、自私自利的五蕴生命,从而造作了种种的恶业。
如果总是以为有一个实在不变的“我”,那么这个“我”就是烦恼和生死轮回,于是依贪嗔痴而起惑造业,不但不能解脱,往往还会失去这个人身。
“《心经》中的观自在菩萨,对此告诉我们需要‘照见五蕴皆空’。
也有人说是观世音菩萨。如果是观世音菩萨,告诉我们这个方法,那么我们需要去透视这个生命的真相:它是不实在的、脆弱的、不可靠的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我们会由此淡化对五蕴的执着、期望。我们读《西游记》的时候,总是琢磨通过吃一个蟠桃,可以多活几千岁,几千岁之后怎么办呢?毕竟我们没有,也不能总是吃蟠桃。无论如何我们总是需要面对无常、无我、解脱。只要面对无常,就会有生死。当我们面对生死的时候,是接受呢?还是拒绝呢?拒绝不了,只有接受。佛教徒不但要接受它,还要转化它。如果能够转化生死对于自己的困扰,那么就会不怕生、不怕死。只有这样,才是真正了生脱死们佛教徒。而不会当年起哄说:“2012世界末日了……”然后有这个灾难,又有那个灾难……任凭有什么灾难,佛教徒都应该坦然面对。如果“我”不是实在的,那么有什么灾难又有什么关系呢?此时随缘就好。如果能活着,就坚强活着;如果活不了了,就去极乐世界好了,好事坏事不如无事。此时的不住生死的二边,将是何等的自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