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 人生 第七十三讲
“这应该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。”
这种精神就是慈悲。因为慈悲,所以观世音菩萨拥有智慧;因为拥智慧,所以有慈悲。请问,我们有智慧吗?没有。我们有慈悲吗?也没有,我们一无所有。我们是佛教徒吗?实在很难说。只是我想说:虽然现在可以做得不够好,但是慢慢地会好起来,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修行内容。如果没有了这个内容,那么不能、也没有理由说:我们是佛教徒。“初发心的菩萨应该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以利他为目的,不去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,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。”所谓利他为目的,就是只有利他了,才是利益自己了。我们不需要说:“我利益自己。”因为利他是自利,所以需要提倡“利他”的精神,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。否则怎么叫“海震潮音说普门”呢?只要一门就好了。应以何身得度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,寻声救苦,当然就是普门了。只有普门了,大家才会广结善缘、广度众生,才是有说服力的信仰。“‘四感’就是要感化自己、感动他人,感谢顺境逆境,感恩奉献付出。”所谓感化自己,就是先要说服自己:佛法能说服我吗?能!好。只有感化了自己,才能感化他人。所谓感动他人,如果感化自己了,就能感动别人。所谓感谢顺境逆境,就是感谢顺缘、逆缘,好事坏事不如不在乎这事,毕竟都会过去的。“佛教徒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,发广大利他的愿心,如此即能够经得起苦难。不但不以苦难为苦难,而且能够在苦难中改变苦难的束缚,在苦难中成就无我、智慧、慈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