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要把握现在

所谓“用长嗟苦”,老百姓的日用也受到了一种限制。为什么?因为寺院扩大了,他的需要量就大,大家都往寺院里送东西,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很艰难。所以我们今天的寺院,也要考虑信众的承受能力。我们可以让他们发心布施,但是,如果他们的承受能力不够,那么还让他们怎么发心呢?尤其很多的信徒,家里边本来很清贫,为了那一份信仰,甚至舍不得吃舍不得喝,而我们自己拿来建好寺院的结果,应该是弘法利生,否则用寺院做什么呢?如果寺院只是开了一座佛店,想尽各种办法,单纯地为了物质利益,那么,其结果则是与信仰背道而驰,当然是非常危险的。


今天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状况,回顾过去,目的是要把握现在。


所谓“且人心不同,善恶亦异”,人心是有差异的,善恶也是不同的。有的寺院确确实实是为了弘扬佛法,但是有的寺院则是混淆责任,没有尽力尽责。


所谓“或有栖心真趣,道业清远者”,就是有真心发心去修行,真正地向往学佛,去弘扬佛法,修行得很高深的人。有没有?当然还是有的。因为差异,因为发心不同,因为道场的风气不一样,所以他所向往、所维系的发心也不同。那么会怎么样?


所谓“或外假法服,内怀悖德者”,还是有修行人,外边穿着漂亮的袈裟,所谓“假法服”,就是假借穿着出家人的服装,怎么样呢?“内怀悖德”,心理却同佛教的伦理道德相违背。有没有这样的人?肯定是有的,而且末法时代还不会少,确实如此。


所谓“如此之徒,宜辨泾渭”,面对这样的一些情况,我们应该有智慧去分辨好坏。所谓“泾渭”,就是泾水和渭水。我们一定要分明白,而且他们的表现应该是有完全不同的。我们不能瞪着眼睛说他是和尚。和尚的特征是什么?如果只是没头发,秃子的标准,那么劳改犯都没有头发的,你能说他是和尚吗?这个不可以用这样标准去衡量。所以,这个标准是什么?要看他的所说、所作、所为到底是什么?如果符合佛法的标准,那么我们说我们应该正常,这应该是可以的,因为清净福田僧,需要守法守戒,一定要清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