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我们是复杂的,所以就不自在

在禅门中,每一个修道的人,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,所谓:“衣单两斤半,随身十八物。”


过去人们出去参访时,会随身带着镊子、漉水囊等物品;现在不一样了,我们已经没有这些东西。但是我们的东西又何止两斤半?生活复杂了,东西太多了……有的出家人走了之后,用汽车拉东西。他拉的都是什么?如果是书籍,那也实在了不起,是个修道人。如果拉的都是身外之物,那么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

据说,曾经有一位退居的毅然方丈到澳大利亚去,人家接他的时候,看到他就随身带了一个小袋子。别人说:“你的行李呢?”他说:“没有行李,就这个。”当然,他了不起,我们可能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,但要恭敬佩服这样的人。至少他是简单的,简单就会自在;而我们是复杂的,所以就不自在。活得简单的人太自在、太欢喜了,所以我们应该向这样的人去看齐。


可见一个人的东西越少,他的欲望就越少;东西越多,带给他的困扰、烦恼也会越多。


如果东西吃不了浪费了,甚至坏了,我们心里会非常愧疚,因为我们没有理由糟蹋、浪费东西,没有理由让它变质,真的没有理由,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要活得简单。修道的人,心里没有负担,就是最好的修行。当然,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,但是可以让自己的心里简单,那也是解脱。


然而,现在人的东西太多了;拥有、贪多是坏的习惯。不过也难怪,有人说:“大过不犯,小过不断”,小过就是习气。


有人说:“我就是大错误不犯,小错误不断,谁拿我也没有办法。”真的没办法吗?肯定有办法,至少我们对自己不负责任,没有给别人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。当然,我们也实实在在没有必要太特立独行,因为水至清没有鱼。但是水太浑了也麻烦,那也会有事,因为水污染了,又养不住鱼了,所以我们还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。


乃至大菩萨,虽然已经到了等觉地,差一地就可以成佛,为什么不成佛呢?因为他们有愿力。什么样的愿力呢?留惑润生。


他要留一点儿疑惑,好让大家看着他还是一个凡夫,从而以此来滋润众生,同众生结缘,让大家觉得:“哎呀,你特别可爱。”度人要同别人拉近距离,而修行要同别人拉远距离,度人和修行是既对立又统一,所以希望大家保持恰到好处的安全距离。这样对佛教好,对我们修道人也好,对我们的信仰、我们的解脱都好。


如果我们今天不去讲经,外面的人,包括我们的信徒,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些什么,更不知道正信正行,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经,尽可能地去讲。当然,如果大家确实有困难,有修行上的困扰,我们的客堂是可以解答你的问题的;实在不行,我也可以出面,也不是说我就坚决、绝对不见人,没有定法,所以法无定法。但是,我要尽可能地能不见就不见了。江湖上传言,说我们给钱才见,不给钱就不见,没有这样的事情。在此再一次提醒大家,我们并不是为了供养才学佛、出家的。


如果是那样的话,那么我们就真的可怕了,真的没有了道心,真的失去了自己最初的发心。这个问题是要澄清的。有人有误解,以为法师不见人,就好像因为不给钱,给钱才见。没有这样的事情,听到这样的话我很诧异,可见:江湖险恶,也有人们的以讹传讹的误解。我们这样做,为什么呢?首先是因为太忙,我们要去备课,要去琢磨事情,要去干事情,还要去上殿,有一百件事;其次,见人多了之后,这寺院里的大众师父不好管理;少见人,好管理,以身作则,对于没有事或者有很少事,或者没事找事的人,没想到问题又出现了。我们澄清之后,就随他去了!爱说什么就说什么,但是请不要让大家对佛教有误解,我觉得这才是根本。


需要留一分无明,留一点习气,好让众生来亲近自己。


不然的话,我们如果是完人,那谁还敢亲近我们呢?我们不是完人,大家就觉得我们很可爱,觉得我们活得很真实,所以就会同我们没有距离。不然的话,我们如果高高在上,大家低低在下,须仰视才见,就会觉得遥远,不利于佛法的传播。


为了救度众生,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,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的烦恼都断除。


我们不要计较自己的辉煌或自己有什么成就,也不要去说:我是什么身份,我是什么地位……因为如果注重这些内容,大家就会觉得:“你高高在上,比我们强多了。”这样不但不会使人增加信心,同时还会让人产生误会。我们会告诉他:“我只不过是先行了一段时间,你完全可以赶得上来的,一定会。我最初的时候和你一样笨,但是若干年后,我明白了,所以你不要自卑,我也没有必要自负。”这样的话,这个距离就拉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