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五观若明,金汤也化;三心未了,滴水难消

由此可知,如果不能够约束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心,就会堕落入三恶道中去。


不怕你不信,信不信由你。如果我们不能够约束自己的心,不能看管住自己的心,不能去转化自己的凡心,不能够升华自己的凡心,那么我们的结果就会事与愿违。可见,信仰的内容,应该不可以放纵自己的心。


所以每一个佛教徒都有责任、有义务,也都应该有信心来看管住自己的心。


如果不能管住自己的心,那么我们学佛又有什么价值吗?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是佛教徒呢?因为我们所有外在的行为都是心在做王,在做司令,它在主宰着我们的行为。


B3. 节食


【汝等比丘,受诸饮食,当如服药,于好于恶,勿生增减,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;如蜂采华,但取其味,不损色香。比丘亦尔,受人供养,趣自除恼,无得多求,坏其善心;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,所堪多少,不令过分,以竭其力。】


佛陀在此非常中肯地告诫佛教徒,尤其是,出家人要怎么样去面对信众的供养?信众要怎么样量力布施?出家人要怎么样为在家的信徒去考量,拿捏自己的分寸?我觉得这些问题都非常契理契机。现在的问题是:我们的个别出家佛教徒,不为在家信徒去考虑,多求、恶求、全无慈悲之心,致使相信自己的人倾家荡产,“不管别人死活也要把钱财供养出来”,这当然是麻木不仁的不正常。我们的信仰,必须要为他们去考虑。因为我们的慈悲心不仅仅要体现在口头上,更重要的体现,应该在具体的行为上。节食应该也是一种体现、一种证明。


经文的意思是说:


你们与会的各位比丘,在接受饮食供养的时候,应当如同服药一般。


出家人饮食应当要如服药一般。每一个寺院里都有斋堂,斋堂又叫五观堂。出家人的用斋,也就是吃饭,也是修行的佛事。明代莲池大师曾经有警示: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为艰。五观又是哪五观呢?


(一)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我们要考虑自己到底有什么功德?那个饮食是从哪里得来的?


(二)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我们要想一想,自己有没有信仰的德行?我接受施主的供养,到底是完全能够消化?还是只能消化一部分?


(三)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我们用斋饭的目的,不要贪着美味、食量,需要恰到好处,滋养生命成就慧命。


(四)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饮食恰恰是修行人的一剂良药,可以治疗我们身体的饿病,防止我们的身体死掉。如果我们要维持生命载体的身体存在,借假修真,就需要吃饭。


(五)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在我们还没有成就解脱烦恼和生死道业之前,还是需要吃饭,我们称之为:法轮未转,食轮为先。


九八年到日本参加中日佛教学术研讨会,看到日本禅宗寺院卖的素食餐盒,上面就有这五观的内容,同时还有一副对联:五观若明,金汤也化;三心未了,滴水难消。究其根本,源于中国的汉传佛教。意思应该是,如果我们能够在吃饭的时候,用以上五种观法,发自内心观照,自己所受施的饮食,那么我们就是喝了金汤也能够消化,尽管金汤很稀有珍贵;相反,如果我们对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心不能够通达了不可得,那么就是喝了一滴水,也是消化不了的啊!什么是“了三心”?就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妄想执着分别的心,原来只是缘起性空,从而完成通过外在饮食,修行内心不住的解脱自在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