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

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。


如果能够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那么我们又怎么会拘泥人我是非之中呢?现实中的恩恩怨怨、烦恼纠结,总是会障碍我们。我们往往也只是顾及到眼前的事情,戴着近视眼镜,看不了太远。因为我们是人,有人性的弱点,凡事难免狭隘,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局限中走出来,只是实在不容易。


《楞严经》中:“于一毛端现宝王刹,坐微尘里转大法轮。”虽然毛端和微尘都是极其微小的物质现象,但是若然我们明白,那其实也是代表着空性。对此,我们的心量一定就是博大的。我们现在的苦恼和生死,实在就是心量、观念的问题。如果心量和观念得以改变,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应该如此烦恼、痛苦!

我们今天来看这个“大”,因为它应该超越于内外、好坏、高低、贵贱、美丑,一定是二元对立的转化和升华,不是相对而言,所以是真“大”!


过去李白的诗——《蜀道难》:“噫吁嚱,危乎高哉!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”他告诉我们:“高啊!实在是高!”现在我们也说:“大呀!实在是大!”它大到什么程度?因为超越一切相对,就是好坏、高低、美丑、迷悟之间的界限执着已经被打破,所以是改变和超越。这种改变和超越,并不是混淆事物存在的假相,也不是违背世俗谛的名分,只是作为观念执着上的打破。所谓破见不破法而已。


我们的观念停留在于一个所谓的二元世界里。

因为认识的束缚,比如说,好坏、高低、贵贱、美丑……所以我们的思想就局限在那里。当我们局限在那里的时候,就形成了挂碍和障碍;形成挂碍和障碍之后,就会有烦恼和执着,就不能够得以解脱烦恼和生死。学习佛法,就是要超越二元观念的束缚。


只要执着二元就是束缚,我们就会以为一切对立的都是真实的。


因为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说:矛盾是无处不在的,所以就是对立而不可调和。只是佛教却讲统一是事物的本质,是永恒的。要知道:对立的双方并不是永恒的,都在不停地变化着。印证佛教正法的标准——三法印告诉我们: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”。由此可知:没有任何常的东西,都在动,都在变化,没有主宰,从不固定,真正的佛法从来就不承认有一个实在永远不变的东西。正是因为如此,所以佛教徒承认有上帝,却并不皈依上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