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四十五讲

只有这样才是意业随智慧行。不然的话,学佛有什么价值呢?恰恰因为众生的所思所想,完全是由贪嗔痴所牵引,如果我们用智慧去导引,探讨的应该是智法身,那么可以对治众生的贪嗔痴,于是众生会改变了原来的执着、局限、误区。
 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。”
 佛陀的身口意,同众生的身口意并不一样。我们想一想,我们的身口意是什么?污染。污染了怎么办?相对于佛陀的身口意,我们就向佛陀看齐了。我们现在分享佛陀的十八不共法,既然是不共,那么我们就要反省:“我们应该怎么办?”我们应向佛陀学习,向佛陀看齐。
 “这三种是名三不共事业。”
 就是身口意业随智慧行的三种。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,是转识成智的过程。前面有信解行证,现在有三不共事业,即与众生不同的事业。因为这身口意三种不同的事业,完全需要靠智慧来引导。回过头来,我们再去看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五度如盲,六度如导。”意思就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都是瞎子,般若是眼睛、是导师。因为有了般若,所以五度才是波罗蜜。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,那么其余五个只能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而已,并不能叫五度,也不能叫度,大家要清楚。我们现在认识的狭隘,停留在仅仅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上面,而没有加上波罗蜜。波罗蜜就是转化和升华,是对生命的彻底改造。因为改造不再是单纯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它,需要加上智慧,毕竟没有智慧不是学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