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八十七讲

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,看一切众生没有贪心,也没有嗔恨心。他从来不会说众生归自己领导。不像我们的佛教徒,有两个人还想左右对方,有三个人想当组长,有十个人他还想当队长……佛陀既没有这样的贪心,也没有嗔恨心,他也不会嗔恨对方。因为看着众生都是如幻如化的假相,所以生不起来贪嗔的情绪。于是这样的因,召感得释迦牟尼佛两只眼睛的上下睫毛不相杂乱,非常规律,犹如牛王。牛大概是这样,当然得是好牛。只有牛王才能够这样,一般的牛应该不行。当然,现在的美容会有一种方法,说是可以植睫毛,就是重新栽几根眼睫毛。当然假的不行,都是纯真天然的果报。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差劲,然后花点钱给他加工了,这个人就很美了。只是那看起来很美,其实还是不美。
“此等即是能仁圆满报身定能感得此三十二相。”
这就是佛陀的三十二相。刚才我们探讨的就是佛陀的三十二相,我们自己应该扪心自问,能做到多少?有人说:“我根本做不到!”只是我们不能说可以不努力。佛教徒需要从现在开始: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而丧失信心和勇气,应该去承当、去努力。
“谓由能感得此诸相之彼彼因,皆圆满故。”
这就是我们怎样能够感得这样的一个相的因,把因都说出来了:我们能够这样,就能够那样;我们不能够这样,也就不能够那样。因为有这样的因,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果,这是说理的信仰。当然,前提是我们还不能执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