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弘一大师《格言别录》释义第十八讲

    这个心就不再是单纯心脏功能的问题了,当然首先要能够改善维护心脏的功能,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心里清净、淡定、自在,这才是解脱的境界。       如果有个什么境界,有个什么动静,马上我们这边就激动了,或者就恐惧了,那么这个不叫修行。哪怕明天发生世界末日,我们今天该念经还是要念经,该讲经还是要讲经。因为我们只有做这些事情,才能改变自己对于灾难或者死亡的恐惧,所以需要百折不挠、坚持不懈,而不是人心慌慌,甚至于制造增加恐惧……要知道,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了,那么就只剩下恐惧了。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只有认真做了,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。改变自己什么样的命运呢?首先烦是轮回的命运,然后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绪能够随之而调整,都能随之而改变。这一定是可以的。佛教徒的理性信仰,应该是有的放矢的对症下药,并不是心外求法、驰骋妄想,并且纠缠和纠结于各种外在的混乱信息,造成自己烦恼和痛苦的恶性循环……尤其是人类每一次面临苦难的时候,我们不但不应该随波逐流,而且应该不失时机的历事炼心,从而培养自己学佛的慈悲和智慧资粮。   3、【刘念台云:涵养,全得一缓字,凡言语、动作皆是。】       所谓“刘念台云”,刘念台这位老先生建议说。他说什么呀?       老先生说:所谓“涵养,全得一缓字”,涵就是接纳、包容。如果我们能够接受、具足、具备涵养,就应该需要一个“缓”字。什么叫“缓”呢?慢慢来,慢慢表态,慢慢下结论。有人会问:“那么火上房了,你还要慢吗?”那则是另当别论。如果真是火上房的特殊情况,那么必须当机立断。尽管如此,当机立断也需要理性而不是单纯的感性。可见,我们要想拥有涵养的时候,就必须要慢下来:只有慢了才有涵养。如果我们急于着表态、下结论,那么往往不是最合适的表态。所以我们要沉住气、缓一缓。这一个“缓”字很有深意,对于修养和修行都有意义。       所谓“凡言语、动作皆是”,就是我们不仅仅说话要慢,动作也要慢。我们本身就往往都是性情中人,为人处事容易情绪化,无论做事还是修行,都需要调整和改变,就是该慢还得慢。有些事情能做的马上做,做不了的暂时放一放,这就是一个“缓”字的灵活运用。古人的三思而行,或者相时而动,其实也是见机行事。由此可见,不应该说急执急,说缓执缓,应无所住才是修行对治的良药。
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