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信不足则多言”,诚信不足的人,常常是到处许愿,到处开支票;只是说了不算,算了不说。如此说来说去,人们会认为这个人,满嘴跑火车,是个大忽悠。因为无信不立,所以没有尊严,不招人待见。可见,说得最多的人,说的往往都是废话、假话、空话,确实没有实际意义,说多少有什么用?没有用。只是有人就是憋不住。我们曾经说过:“如果公鸡不打鸣,那么它就会憋疯了。”其实人性也是如此:如果不表现,自己就会闹心。
我们上次讲,一个受菩萨戒的居士,发疯,骂人。你给我一个理由,你受菩萨戒就有理了吗?你就比别人高一等吗?在佛教经典里,有骂人菩萨吗?如果是那样的话,大家都去找理由指挥别人、骂别人,而不是反省自己,那么世俗谛的规则和秩序不就乱了吗?可见,一个人诚信如果具备了,那么就会言行一致,没有废话、假话。绝对不会错,说到就做到,不需要太多的话,即使说太多的话,又有什么用呢?何况“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”。
37、【足恭伪态,礼之贼也。苛察歧疑,智之贼也。】
同大家分享一下,这段格言的意思告诉我们:
所谓“足恭伪态”,虽然我们外表上努力表现出恭敬,甚至是谦卑的样子,但是内心深处实在是伪善,是表里不一,是伪装出来的形象。虽然很多时候,有人见面会赞叹说:“法师,你是高僧大德啊……”但是背后却是另外不同的评论。当然,最初我们相信了表演,慢慢发现,原来言不由衷……虽然我们不会计较这些游戏,但是这样的人就是“足恭伪态”,是伪装出来的行为,会影响社会和信仰的诚信。针对表面好像很恭敬,其实不恭敬,社会人的评价应该是: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的两面人,真诚的人不应该是这样。
我们为什么不敢见居士?他们有见面顶礼时没完没了,只是为了自己尽兴;一拜不行,要顶礼三拜、九拜……在大庆传戒的时候,一个人要顶礼我一百零八拜。“那好,你自己拜,我走掉了。”你自己拜去呗!学佛应该是这样的吗?当然不是!这种恭敬是真的恭敬吗?也不是!真的恭敬是:我们做到随缘的点到为止。如果我们有智慧,那么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恭敬,而不是外表上表演了很多,最后翻脸比翻书还快,又有什么说服力呢?如果仅仅是外在的恭敬,那么就往往是“足恭”而“伪态”。我们需要引以为诫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我们上次讲,一个受菩萨戒的居士,发疯,骂人。你给我一个理由,你受菩萨戒就有理了吗?你就比别人高一等吗?在佛教经典里,有骂人菩萨吗?如果是那样的话,大家都去找理由指挥别人、骂别人,而不是反省自己,那么世俗谛的规则和秩序不就乱了吗?可见,一个人诚信如果具备了,那么就会言行一致,没有废话、假话。绝对不会错,说到就做到,不需要太多的话,即使说太多的话,又有什么用呢?何况“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”。
37、【足恭伪态,礼之贼也。苛察歧疑,智之贼也。】
同大家分享一下,这段格言的意思告诉我们:
所谓“足恭伪态”,虽然我们外表上努力表现出恭敬,甚至是谦卑的样子,但是内心深处实在是伪善,是表里不一,是伪装出来的形象。虽然很多时候,有人见面会赞叹说:“法师,你是高僧大德啊……”但是背后却是另外不同的评论。当然,最初我们相信了表演,慢慢发现,原来言不由衷……虽然我们不会计较这些游戏,但是这样的人就是“足恭伪态”,是伪装出来的行为,会影响社会和信仰的诚信。针对表面好像很恭敬,其实不恭敬,社会人的评价应该是: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的两面人,真诚的人不应该是这样。
我们为什么不敢见居士?他们有见面顶礼时没完没了,只是为了自己尽兴;一拜不行,要顶礼三拜、九拜……在大庆传戒的时候,一个人要顶礼我一百零八拜。“那好,你自己拜,我走掉了。”你自己拜去呗!学佛应该是这样的吗?当然不是!这种恭敬是真的恭敬吗?也不是!真的恭敬是:我们做到随缘的点到为止。如果我们有智慧,那么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恭敬,而不是外表上表演了很多,最后翻脸比翻书还快,又有什么说服力呢?如果仅仅是外在的恭敬,那么就往往是“足恭”而“伪态”。我们需要引以为诫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