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楞严经·五十种阴魔》简释二百三十五讲

为什么呢?这样的人只是外表展示自己是标准、合格、漂亮的佛教徒,而内心并不是解脱烦恼和生死的相应和默契,只是浮华的外在表演罢了。

明代刘伯温,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里面有:“金玉其外、败絮其中”。意思就是:外表上装扮得很漂亮,其实内在却是不值推敲、惨不忍睹。

有一些人号称学佛,当我们说他不信佛的时候,显得颇不服气:“我怎么会不信佛呢?”只是仔细研究起来,不但不明白皈依三宝,而且不清楚无常、无我、解脱的佛法标准,怎么可能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呢?

真正的佛教徒,一定是信正行、正知正见,一定是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的历事炼心,怎么可能是逃避责任和义务所谓“佛系”呢?何况是具备守法守戒、道德修养的福慧双修呢?如果这些内容都没有,还要坚持说自己是佛教徒,那么一定是自以为是、自欺欺人、别有用心罢了,当然是不正常的佛教徒。

这样的人是什么呢?可能是鬼神教徒,或者是附佛外道,或者是借教敛财而已。如果我们说他是以上内容,那么就会不会平衡。事实上,学佛应该依教奉行地常随佛学。对照皈依三宝的三法印,我们需要扪心自问,必然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了。

如果说他是鬼神教徒,或者附佛外道、借佛敛财,那么不平衡只是不愿意被人说破而已。想想看,这样的人可怜不可怜呢?当然可怜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和警惕。如果佛教徒需要尊严和形象,那么我们需要正本清源,毕竟“知见毫厘之差、果报天渊之别”。

如果把这种境界当作了圣人的解脱和证量,那么就会常常地被忧愁所困扰。

我们就会觉得:哎呀,无尽的忧愁。我们甚至还会误会,我们自己有了出离心了。只要我们住在这上边,就不是出离心。如果不住着在上边,那么就是我们已经有了出离心。很多的时候,我们并不明白自己需要解脱的相应和默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