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楞严经·五十种阴魔》简释七百四十四讲

“所谓‘是人则堕’,意思就是:这个人就会由此而堕落。”
所谓堕落,不是我们想堕落就会堕落,或者我们不想堕落就不堕落的。总而言之,如果我们的思维行为导致的结果是错误的,那么我们想不堕落是不可能的。
“所谓‘知无知执’,意思就是:他说他知道这其中的道理、奥妙,其实他并不知道。”
因为他并不知道,所以只是说草木可以成为人,人可以成为草木。在佛教里边,可以探讨无情有佛性。什么是无情有佛性呢?虽然无情也是缘起空性,但是严谨地讲,无情不是佛性而是法性。因为无情不迷,所以不需要醒来。虽然可以称空性或者法性,但是,空性同佛性有没有关系?应该是平等不二的关系。如果不认识到事物没有实在性,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解脱烦恼和生死。因为一般人坚持认为事物有实在性,所以解脱不了烦恼和生死。可见,在有情来讲称佛性,在无情来讲称法性,无论是佛性还是法性,都是空性,我们都不要执着。如果执着有实在性,那么我们就是上当了,就只能烦恼和生死轮回。
当然,有人说:“我不执着,我什么都不做。”那不还是执着吗?而且那还是逃避,既没有福报也没有智慧,又怎么可能解脱烦恼和生死呢?佛法的践行是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的过程,也就是历事炼心:虽然心里可以不执着,但是一定要负责任,只是这样的人太少了。很多人则是:因为我懒惰,所以我说我不执着;因为我不想去付出、奉献,所以我说我不执着。只是自己还要美其名曰:“我是菩萨戒,我是二十八轻,我是四十八轻……”如果没有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的内容,如果没有利他的行动,那么怎么可能是菩萨戒弟子呢?如果说自己是的话,那么也是假的。因为没有内容,所以是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