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关系,因为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: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所以都是空性。于是,我们就有了无限的可能,从而改变自我、成就佛性。这难道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吗?如此认识和感悟,众生才愿意同我们在一起。因为彼此的成就,所以不再有自我、烦恼、生死:时时自在、事事从容。如此,有缘人哪个不愿意同我们分享呢?甚至那些需要拯救的鬼神,都会争着抢着同我们在一起,希望我们能够度他们出离业障的束缚和困扰,而我们也不会因为帮助他们而恐惧。即使我们看到鬼神了,也不会害怕。当然,现实的人因为没有慈悲和智慧,不能转物而纠结,所以随境所转而消化不良,不可以同日而语。
“此时不再有怨憎会苦了。”
此时佛教徒需要的是反省和改变,并不是担惊受怕、怨天尤人,也不会同别人如公鸡斗架似的较劲……我们不会了。我们也不再说:我们不想见到的人,天天得见到他,弄得头痛欲裂;而愿意见到的人却看不见,患得患失。由此,心里清净,没有了烦恼和纠结,一切随缘自在,就是修行中的改变。
“凡夫则不一样。”
凡夫之间的彼此个性,待久了就会因为厌倦而烦恼,所以是“但看三五日,相见不如初”。
“圣人则广学多闻。”
圣人都是广学多闻、彼此包容欣赏。如果看见我们身上有优点,他就会学习;如果看见我们身上有缺点,就会避免。我们观察第三者对你如何评价,于是我们会思考:如果别人喜欢你,那么为什么喜欢你?如果别人讨厌你,那么为什么讨厌你?因为我在旁边看得很透,所以我们会尽量不让别人烦恼,尽量维持着彼此的形象和尊严。
自尊心不应该理解为单纯的我执。因为我们的这种身份本身代表着佛教的形象,所以需要谨慎。如果我们做得很差,会让别人对佛教误会和失望,那么谁还会接受这个信仰呢?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