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百三十讲

    既然龙树菩萨说:“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;若无空义者,一切则不成”,那么就是空性,其实是佛性妙有的境界,妙有就是真空。唐朝不是有一位玄机的比丘尼,到处寻找春天吗?她曾经写了一首诗:“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;归来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

    什么意思呢?

    所谓“尽日寻春不见春”:就是到处寻找春天,却不知道春天到底在哪里呢?

    所谓“芒鞋踏破岭头云”:出家人穿着芒鞋,就是草鞋,到处寻找,走遍了千山万水,寻找来寻找去,走了很远很远,最后并没有找到。

    所谓“归来偶把梅花嗅”:就是失落、失望,只能返回到最初的出发地,偶然地闻到了枝头的梅花散发出芬芳。于是乎,突然间地醒悟……

    所谓“春在枝头已十分”:原来自己徒劳无益地白白跑了许多冤枉路!春天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。

    由此可见,原来当下就是佛教徒苦苦追寻的空性,也就是佛性。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,都是缘起性空,所以都是假而不实。如果佛教徒不能体悟到假而不真,不能与之默契相应,从而不再执着,那么学佛没有意义,我们需要明白这一点。

    “学佛应当学习滚滚向前的轮相,需要不断地转动,把握当下:需要不断地破邪显正,需要永远不停地改变自己对过去的纠结、对未来的妄想。”

    如果我们坚持住着在过去或者未来,那么就是没完没了的烦恼和生死。我们就会由此而堕落,就会沉沦下去。佛教徒需要不断地转动,需要不断地向过去告别,需要不住地向过去再见。

    “身要勤快,要动;心要清净,要定。”

    佛教徒需要外在身体勤快、行动起来。我们到寺院里做什么?发菩提心,发心需要行动。佛教徒不能到寺院里制造是非、相信是非、传播是非。《百丈清规》有“寺院以无事为兴隆,执事以尽职为有功。”如果坚持搞是非,那么又何必到寺院来呢?哪里没有表现的舞台呢?到寺院里搞是非实在是危险:不但不能真正地解脱,而且更有可能烦恼和生死轮回。如果在寺院外边制造是非,那么堕落的速度还是相对比较慢。如果坚持到寺院里面制造、相信、传播是非,那么很快会烦恼和堕落。既然如此,佛教徒需要身口意三业精进不懈:存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。如此:外在诸恶莫做、众善奉行,内在应无所住、自净其意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