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当年的古印度,玄奘法师未去之前,佛教界争论一个话题:“开悟是什么境界?”戒贤法师说:“言亡虑绝,无有言说。”是啊,如果一个人开悟了,这个专利只属于他个人,由此当然会从中受益。只是如果同别人去说,那么别人无法理解,或者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,或者不正常,毕竟别人并不明白。隔了一段时间之后,人们有了新的疑问:这个“言亡虑绝,无有言说”还是非常的抽象,于是继续争论。待到玄奘法师去了之后,说了一句: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”于是大家觉得恰到好处。 学佛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悟。如果一个人口若悬河,认为他自己开悟了,那么我们赶紧跑掉。因为这不是开悟,这不过是一种炫耀,所以炫耀和开悟是根本不同的。就像当年南怀瑾先生,据说他跟他的老师一同从四川去请教虚云和尚:“我们那个地方听说某某人开悟了,某某人开悟了。”虚云和尚说:“原来天下乌鸦一般黑。”真正的开悟,可能吗?知者不言、言者不知,真的是这样。但是一般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,所以有了一点点所谓的感受,加上我执,还有我慢,于是就到处招摇,这个就非常可怕。既然般若是佛母,那么佛教徒应当具备这份般若智慧。 “般若事实上是分根本与方便的。根本是空,方便是有。” 举一个例子。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,如果把空性比作金子的话,那么我们通过千辛万难得到的金子,的确不容易。只是我们证得了空性,并不是圆满。只有当我们悟入一切法都是空性,然后才可以定下心神:原来一切法真的都是空性。就像《维摩经》所说的:“佛说一切诸法,非男非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