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人生 第十一讲

希望大家回到社会中,回到家庭中,给人家的应该是正面的形象。只有给人信心、希望、欢喜、方便、无畏,才可以证明佛教的慈悲和智慧,现实应该是欠缺或者不足。当别人来找我们的时候,即使不是误导,也是难免失望。虽然会给自己开脱:“那不是我教育的”,或者是“我说了,他不听”,但是至少我们还是有责任的,不能一厢情愿地一推六二五,以为自己自在了,其实并不是真的自在。希望佛教徒能够遵守因果的法则:享受权利,要尽责任。

 “如果不是这样的理解和行为,那么就如同‘没有种瓜却想吃瓜,没有种豆而想吃豆’一样,当然是不合理的。”

我们不种瓜而想吃瓜,行吗?不行。当然有人说:“我花钱买。”花钱买另外是一种,应该是我们有能力。面对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不种肯是吃不了的。虽然可能享有一种权利或者一种能力,但是那种权力和能力同样是一种播种。

 “虽然有‘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’,但是种瓜一定可以得瓜吗?种豆一定可以得豆吗?”

那要问自己,想一想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是一定的吗?不一定。如果说因缘条件具足、成熟的时候,那么可能会成立。

 “如果在肥沃的土地上种瓜种、豆,加上风调雨顺,田间管理跟得上,那么季节到了,当然会收到许多甜美可口的瓜、豆。”

如果季节和努力合理的话,那么可以得到瓜、豆。因为因缘具足,所以果报现前。现在也有反季节蔬菜,比如说大棚里的瓜、豆。因为是反季节,所以不正常,绝对不会比顺着季节的结果更好一些。虽然价格比较便宜,但是不一定是最好的口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