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慈云忏主《净土文》释义第二十八讲

    什么是慈悲呢?当佛教徒面对社会、家庭、信仰的过程之中,应该要接受这些内容的责任。如果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自然人的话,那么难免同社会、家庭、信仰发生关系。因为这样的缘故,所以佛教徒需要随缘、结缘、了缘,也就是需要担当负责。如果现实是修行的所缘境,那么外在的担当负责就是内心的修行。在担当负责的过程之中,无疑需要体现慈悲。什么是慈悲呢?应该是“慈能与乐、悲能拔苦。”

    什么意思呢?

    所谓“慈能与乐”:就是佛教徒能够给予他人带来快乐。

    所谓“悲能拔苦”:就是当别人痛苦的时候,佛教徒不但感同身受,而且还要努力帮助解决。

    佛教徒不仅仅需要智慧的根本,更需要慈悲的方便,二者缺一不可。只是扪心自问,我们真的慈悲吗?应该是不慈悲。因为没有慈悲,所以容易睚眦必报。比如,别人瞪了我们一眼,我们会耿耿于怀,不要说帮助他,恨他还来不及,佛教徒需要慈悲,因为慈悲是利益别人成就自己,所以应该努力为众生着想。

    慈悲来自哪里呢?应该是智慧。因为“诸佛两足尊”,也就是福慧双修、缺一不可。所以佛教徒需要有智慧,只有有智慧,才能真慈悲。如果我和你都是变化的、无常的,从来没有停留下来过,那么请问,我们为什么还要计较别人、计较这个环境?虽然我们有时候做事,要按规则做,但是我们的心里却不应该有个人的恩怨纠结。佛教徒按照规则做事,就是一种智慧的慈悲。如果这个社会没有法律、公德,那么请问:我们的生命还能够得到保障吗?我们的财产还能够得到保障吗?应该不能。如果没有交通规则,那么我们到街上会安全吗?即使是有交通规则,也还会有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发生。对于违背法律、道德、交通规则的人,应该付出成本和代价,需要按照规则去惩处。惩处的目的,应该是维护更多人的安全和利益。其实法律就是一种慈悲,难道不是吗?因为违背了法律,为了更多人的利益,所以需要付出代价,这分明就是一种慈悲啊!如果一个人违法而没有任何成本,那么不但是对所有守规矩的人的不公平,而且时间久了,这个违法的人将会越陷越深,直至陶醉在占了便宜的错觉中,最终还是毁了自己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