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莫闲僧家滋味淡

所谓“若雷同一贯”,如果不分眉毛胡子都是同样对待。甚至是表现好的,你认为不好;表现不好的,你又认为好,因为你那个标准是按照世俗老好人的标准,而不是按照佛法缘起无自性的标准。


当年,弘一大师就写过这样两句话:“莫闲僧家滋味淡,道情不比俗情浓。”所以,如果一个出家人,庸俗地同居士完全以俗情混在一起,那么他是不是真正的人天师表呢?他是不是那种“外假法服,内怀悖德”呢?那一定也要观察清楚。如果不观察清楚,那可能对自己的修行,对自己佛法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一种伤害。所以提醒诸位,我们回顾历史,目的要面对今天。


所谓“何以劝善”,如果我们从学佛最初就好坏不分,那么怎么能够让别人说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呢?所以必须要有个标准,如果没有这个标准,那么就是破坏了因果的世俗标准。


所谓“然睹法赞善”,但是当我们去观照佛法、赞叹真正的佛法的时候。


所谓“凡人所知”,一般人都知道。很多人表面上都知道,说:“我要学佛,我要学习佛法的真理。”但是他又怎么去分别呢?这是很难的。


所谓“矫俗避嫌”,矫正世俗那种不应该的。比如说,我作为一个出家人,我太庸俗了,那肯定不行。我们要避讥嫌,不要让人说三道四,哪怕活得很寂寞、很孤独,也要避讥嫌。


所谓“物情同趣”,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,都应该是一样的。但是看到本质,又何尝回避得了现实?


曾经说过这样的话,短暂的一段时间内,人们可能对我们不了解,但是时间很长的时候,人们恐怕对我们就明白了。我们要禁得住时间的考验,这就是现实。当我们读了这段历史的时候,我们终于明白,要反思,要警醒,要自我定位:我对待佛法是怎么认识的?我对待出家人是怎么接待、接受的?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。因为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是《佛遗教经》。


读了这段历史,我们就会珍惜佛陀以下的教诲。如果不知道这段历史,那么我们肯定就会还是像原来一样,悠悠岁月。通过探讨这段历史,对于我们今天出家人的定位,和我们怎么样对待一个出家人,我觉得,都是一个良好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