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凡事应当:积极进取、量力而行、随缘自在才好

世间人尚且讲中庸之道,否则就会有后遗症,所谓过犹不及也。


佛教徒也要从讲中道开始,恰到好处,超过了、达不到都不是最好的学习佛法。因为我们要让信众去做功德,但是不可以让他们疲于奔命,所以出家人要节食,乃至于活得简单自在。大家知道,现在讲过午不食。


除了要减少自己的欲望困扰,同时还要考虑信众施者的承受能力,少给信众带来麻烦。


没事别总是给居士打电话,说:“我这个没有了,那个没有了……”那么我们麻烦了,最后人家也不再接我们的电话了,彼此的信仰就发生了危机。这还是佛教吗?这已经不是佛教。


从古至今佛教传到今天,我们也要考虑佛陀当年的良苦用心、谆谆教诲,告诉我们量力而行。


追本溯源,我们落实到现实中的信仰,凡事应当:积极进取、量力而行、随缘自在才好。


佛法中讲中道,即“观空不证,涉有不着”,也就是不住空和有的不偏不倚、不极端。作为一个出家的比丘,向施主乞食,两者之间是互动的:施主量力而行,以欢喜心、恭敬心供养出家人;出家人也要以满心的祝福为施主的功德去回向,回向他的布施功德。


佛教徒要把彼此身份应该做的事情做好,就是信众布施,我们要以佛陀正法回向施主功德。我们每天早晨、中午,过斋前要供养,供完斋之后要回向,必不可少的是一定回向,必须回向,不可以白白接受施主的供养。这就是佛法僧三宝具足的正法道场。


有人说出家人什么都不做啊?我们的早晨四点多起床,五点半上殿,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上晚殿,其中早斋和午斋,我们都要回向施主并法界众生,利益更多的人,成就自己的福慧……其中多少不为人知的功课,有所谓的佛教徒还是不甘寂寞地东奔西跑,总是以为身边或者心里没有学佛的道场,其中不乏盲修瞎炼却又自以为是,或者增长愚痴、好奇、贪心的南辕北辙,从而陷入对于佛法的误解和误会……大家供奉在寺院延生堂和功德堂里的牌位是不是受益者?那肯定是受益者,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外在改变内在的冥阳两利。我们需要明白,这就是道场。


更何况,就像有人问:“你们不慈悲,把那个黄仙、狐仙的牌位拿掉了,它们能受益吗?”请一定记住,它们既然是法界众生的一员,就一定是受益者。我们并不是在结怨,只是正本清源,而不是喧宾夺主。我们不应该成为皈依三宝之外的非佛教信仰。我们不能忘记根本的三皈依。而且不应该变成正邪不分,却又自称信仰佛教。佛教徒只是包容,是接引、化导,是佛法救度它们,并不是要皈依它们。这个观念需要捋顺。我们并不是多么残酷,只是把佛教的信仰位置摆正了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