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而言之,修行的结果应该是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”,下面是什么?如果是“究竟涅槃”,也就是彻底解脱自在,那么我们就会真正地成就。此时的成就,应该不再是一件难的事情,同时又是一件当机立断的事情。为什么?因为如果我们自己的人性不能得到洗心革面的改造,那么怎么能够升华成佛性呢?如果有的人连人性都没有了,却又冒充佛教徒误己误人,那么又怎么能够成就佛道呢?比如说,如果这个家伙连人味都没了,那么就等于没有希望了,甚至于还会堕落于三恶道。如果连人都不是了,那么不就是麻烦了吗?可见,学佛这件事情,应当是:先做人后做佛!
这一段经文和前面的骄慢、谄曲是相衔接的,由骄慢变成谄曲。
为什么骄慢?因为我执的骄傲我慢,所以人性就会在不如他的人面前神气,像公鸡一样骄傲,挺胸抬头,喜欢表现。只是因为这样的人在比他优秀的人面前,没有办法骄傲,只能谄媚逢迎,所以人性又是非常矛盾的多重人格。
即对上面谄曲,对下面骄慢,对不如己者骄慢,对胜于己者谄曲。
因为人性的多重人格,所以对不如自己的人,就会神气活现,趾高气扬;对于超过自己的人,就会低三下四、谄媚、巴结、奉承,这种人是这样的复杂形象。
目的是为了自己我执的空间、价值能够得以存在。
因为还是我执作怪,所以有我的所有的困扰和纠结。如果没有我执,那么一个人就真正地自在了。因为有了我执,所以一个人会非常苦恼。即使想要自在,也是不可能的了。诚如宋代朱熹老先生说:世上无如贪欲险,几人到此误平生。
而受到他人的肯定、恭敬、供养。
因为人性有我执,所以就会需要保护这个我执存在,并且希望别人肯定和赞美自己。如果别人不去肯定和赞美自己,那么就会觉得非常失落和痛苦,乃至于寂寞无聊。释迦牟尼翻译过来是:能仁寂默。你看现实中多少人喜欢表现和张扬存在感,有几个人耐得住寂默?几乎没有人喜欢寂默,都是愿意凑热闹的。
人性需要受到他人的肯定,肯定之后就会需要恭敬;恭敬之后还需要供养,没有就不甘心。我执所带来的贡高我慢、骄傲,就是这样的良苦用心,于是供养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