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生命在呼吸之间,那么我们的混还能是信仰的内容吗?

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谨慎,只要有希望和期待,就会有不安全感。


只要有希望、有期待,那么就是多欲、多求,一定就没有安全感。我们再也不会安全了,为什么不安全了呢?因为我们希望成佛,期待成佛,那么必将期待会有一个顺乎我们心意的结果。我们就会往那方面去努力,一旦不成功,我们就会烦恼;一旦成功了,我们就会得意,只是成功的时候,必然会打破心里对于成佛的执着。因为成功与不成功,只是在世俗谛上建立的名字而已,所以真谛上并不是佛法的解脱。


佛法是对治我们的执着的方法,当你走进佛教的山门,此山门中的“山”,不再单纯是山峰的山。山门是什么门?空、无相、无作三解脱门。无论你从哪一门走进来,都应该是自在的。你走进来,我们不会把你撵走;你走出去,我们不会把你拖住。你愿意来,你来;你愿意走,你就走,你是自在的,我们也是自在的。这就是随缘自在。我们彼此都应该各自努力。


有不合国法和佛法的所谓寺院,表面上宣传可以说:我们绝对同其他寺院完全不同,我们绝不收费,于是大家感动而来。只是,如果你真的做完什么超度走了,那么就会有人拦住说:“千万别走。”为什么?因为你要把钱留下。如果你不留下,那么你就是犯了盗戒……前几年有人咨询我的时候,我立即懵圈,不知道江湖豪杰原来可以这样创新……如此行径,已经让遵守规矩的人不知所措:“怎么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呢?”如果这样的强盗硬核行为坚持下去,那么本来就晕晕乎乎的佛教徒,恐怕以为佛教本来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。如果有疑议,应该是嫉妒人家的优秀吧?……哎呦喂,我们马上自卑起来,感觉到可怕的压力,不好再随便怀疑下去……从此以后:月也朦胧,鸟也朦胧,信仰也朦胧……


这个空、无相、无作三解脱门,佛教徒应该明白。所谓空,就是凡事空性,从不实有。所谓无相,就是凡事没有不变相,不要执着。当你进到佛教寺院,看到佛像礼拜时,应该是“能礼所礼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”,你怎么能有执着的能、所相呢?应该即相离相。所谓无作,就是没有我、我所有的定法造作。你做了功德,不应骄傲、炫耀,心里不住着在能、所上面:做无所做,无所做做,没有一个真实的造作。只有这样的不执着,才是功德无量。可见,山门是表法的。当你进到寺院里的时候,应该有这样的观想,不然的话,即使每天到寺院里晃来晃去,也不能历事而观心,从而化解烦恼和生死困扰,学佛又有什么意义呢?应该分明就是佛教的混子吧?我们究竟还能混多久呢?如果佛陀教诲我们:生命在呼吸之间,那么我们的混还能是信仰的内容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