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只去耕耘,不问收获

人生有了不安全感,就会怀疑、忧虑、恐惧等,种种种种的烦恼的心,就开始显现出来。


这个人性的弱点,如果不能依据佛陀的正法而改变,那么就不会有圆满的解决办法。因为我们多欲、多求,希望、期待,最后的结果常常是如此,所以佛教徒学佛最终就不应该有希望心,不要有期待心:只去耕耘,不问收获。我们现在讲经,爱听就来,不爱听就走,一切随缘,没有关系。你听,我欢迎;你不听,我也不反对。这就是自在。不然,你把外面的人抓进来,让他坐到那里,效果不好。他不但不会听,而且彼此烦恼。我们讲经,如果把别人讲睡着了,那么就更是另外一种“功德无量”了。为什么?人家本来就是睡不着觉,而我们竟然让他睡着了。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,其实就是等于说,我们没有负责任,故意寻找漂亮的借口而已,那么有什么说服力呢?


就会怕被人家看不起。


人性内心之中,唯恐被人家看不起,于是就会因此担忧。


就会怕失去自己的名声地位。


有人很怕名声和地位丢掉失去,用绳子把它拴上,实在怕它跑了。这当然是很可笑的现象。人生常常是因为得失而徘徊,于是忧虑、恐惧、烦恼。


所以需要用谄曲的态度来保持、稳定自己的傲慢。


我们在《红楼梦》里面看到了护官符,什么叫护官符呢?需要秘笈才能保证当官的秘密。或许文化的积淀不可能完全被改变,现实或许也会有这样的痕迹吧?如果没有秘笈,就没有机会吧?这应该是一个遗憾,虽然正在不断地改善着……因为竞争激烈,所以想方设法。如果是真正学佛的人,随缘就会自在:不会攀缘、拒缘,而是随缘,可以做自己的主人,就是自在。为什么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呢?虽然有“居高声自远”的方便,有助于修行,但是却也会有“名缰利锁”的困扰根本。一般人哪里容易突破?根本所在,还是我们心里的问题。


用谄曲使自己能够被人瞧得起。包括我们的佛教徒也是难免流俗,常常也会有傲慢、谄曲的痕迹,难免人性的习气毛病。如果不能够从心里面对它,不能够接受它,不能够处理它,不能够升华它,也就是不能通过这个过程,改变自己的贪嗔痴,那么我们依然还是存在于生死轮回之中。我们不能回避或者否定这一点,否则,生死轮回中,我们将还是朦朦胧胧不能自拔,还将是患得患失,从而迷失了我们学佛最初的发心。

上一篇:静波法师:学佛不是世俗忍,要真谛忍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