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佛教对家庭的看法第二百二十五讲

“从而过着忧虑、恐惧、生不如死的生活。”

这样的人往往很多。托尔斯泰说:“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。”为什么?因为幸福的标准并不单纯是吃的好、玩的好、乐的好,所以按照这个标准都是差不多的;而不幸的家庭故事,实在千差万别。因为我们是这样的,所以每一个学佛的人,在读诵《心经》的时候:首先要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——精神、物质的载体,都是没有实在性、主宰性。因为缘起多样性,所以是可变性;“是诸法空相”,如果客观也没有主宰性、实在性,那么我们就会由此具备抵抗、转化能力。我们就会: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我们个人的遭遇,各种各样的苦难,家庭的烦恼、痛苦,可以依据佛法的觉照而改变。

正所谓“大冶洪炉,方见英雄本色。”如果没有烦恼,就没有机会;如果有了烦恼,就是历事炼心的所缘境。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去转化烦恼、生死?如果能够转化的话,那么就是慈悲和智慧。为什么家庭可以是道场呢?因为更多的佛教徒都拥有家庭,所以就是历事炼心的下手处。如果回避了家庭,那么就失去了修行的下手处。没有了面对家庭,我们等于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法,迷失了学佛的莫向外求。因为“佛祖家当,本地风光”,所以需要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执着,而不是放弃责任。只有空有并观,才能最终是不住空有的中道圆融。虽然往往想与众不同,但是更多的时候都是大致相同。有时候我们只是五十步笑百步,依然活在比量的世界里,并不是超越相对比较二元的境界。只有在不正常的情况下,才会出现一百步笑五十步,甚至是坚持和坚守人的孤独寂寞。《楞严经》告诉我们,这是一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代,只有坚持依教奉行的“四依”法,才能保证自己的正信正行、正知正见。毕竟“知见毫厘之差,果报天渊之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