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佛教对家庭的看法第二百二十六讲

虽然面对度众生这件事情,我们充满着无奈,但是还是要坚持去做。为什么?因为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,所以无论多听与少听,还是要坚持讲经。当然,我们也会审视所讲的方式、方法、技巧,是不是适合别人?我们需要有一个底线,既不能过度地随便,也不能同现实没有关系。正所谓不即不离,不是它,又不能离开它。如果我们是了它了,我们太俗,还是制造轮回;如果我们离开它了,没有存在的生命力,出家还有意义吗?

佛教面临着这样的现实问题:既要解决现实中的烦恼和生死,又不能被现实所束缚,被现实俘虏了,或者完全挂在商店里出售了。只有坚守了不共世间的内容,才是自己的信仰痕迹。虽然有时候左右为难,但是有了慈悲和智慧,可以左右逢源,乃至圆融无碍。键的问题是,我们不能期望什么,我们不能执着什么,当然不会失望什么。
问题是我们经常会不平衡。我们做了好事,如果没有人认同和感谢我们,那么心里就会失衡。这就是我们活在能所的执着中,不是在学佛,而是在同别人做一种交易。如果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,都希望别人认同和感谢我们,那么这个信仰其实是不自信的。如果我们是自信的,那么就不需要这些东西:你赞叹我,我会这样做;你诋毁我,我依然会这样做,这是佛法的解脱和自在。
而我们更多的人都在困扰和烦恼,都在思维和行为的局限中徘徊和纠结。我想说的是,这就是人性。虽然我们要把它升华成佛性,实在太困难了,但是有了无常、无我、解脱的佛法,则是“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