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佛教对命运的看法第一百零五讲

    弥勒菩萨也是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庄严。虽然没有具足圆满,但是他已经具备。这个大家应该清楚。弥勒菩萨只是曾经示现了一位比丘契此的身份,那应该是示现的化身,不是法身、报身,这个我们也要记住。我们经常会把假的当作真的,把真的当成假的,这应该是本末颠倒。这一点我们需要提醒大家。       “不共业也有‘不共中的共业’和‘不共中的不共业’。比如同是一家人,休戚与共、祸福同享,彼此有共业的关系。”       有缘份的家庭,当有问题的时候,大家都需要有相互之间的担当,要去顾及家人的责任。既然我们是一个家庭,发生点儿事情,应该是共业,都会受到影响。至于别人不是一家人,肯定会说:“与我没有关系。”比如说,今天家里去世一个人,家人感同身受。只有自己家里的人去世了,我们才会感觉非常痛苦;别人家里的人去世了,我们虽然也会表示同情,但是我们的感受会不一样。彼此只有这种特殊的因缘,才会刻骨铭心。       “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。”       我们虽然不一样,但是相对一件事情,相对一个亲人,我们会有共同的感受。       “相反,两个陌生的人,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,很难感同身受,缺乏共鸣,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。”       家里人没了,一个陌生人会说:“没了同我有什么关系呢?”当然他并不是幸灾乐祸,只是没有血缘或亲情等关系,也就是没有任何关系。他也不会说“我麻木不仁”,就是“同我没有关系”,没有因缘。我们需要思考,佛教讲的因缘是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,没有缘我们怎么能够去替别人着想呢?佛教徒之所以需要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,目的还是通过命运共同体的观想,从而成就自己的慈悲和智慧的解脱和成佛资粮。否则,一个自称佛教徒的人,如果没有任何慈悲和智慧的践行,那么是没有说服力的信仰。
  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