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让他们在公祭、告别(比如:哈尔滨的东华苑、西华苑)仪式上的时候排场特别之大。”
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错觉,往往认为这样比较风光、多有排场、很有面子……其实不一定。因为这本身同佛法的解脱是冲突的,所以佛教徒是简单的。如果我们觉得需要风光、排场、面子,那么这不还是我执在作怪吗?佛教徒讲究随缘自在。
“有人以为:既然发心的居士多得很,那么可以多派一些啊!或是认为自己曾经是寺院的大护法。”
因为家里人以为为寺院捐了很多钱,帮了佛教很多忙,所以就会理直气壮,要求我们:“你应该派人,应该派很多人……”我觉得这还是有待商榷的,从来都是法无定法。虽然我们会充分考虑当事人对佛教、寺院有过的护持、帮助,但是并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地以为,应该是大家的公论。从知恩、感恩、报恩的角度而言,我们既应该有人情味,也需要知恩图报。首先我们要有人性,然后才会有佛性,只是学佛凡事需要有度才好,不要因此糟蹋和浪费了自己的福报,更有火烧功德林。在路过的人生过程中,我们有缘份做一点点利益信仰而又成就自己的事情,应该是幸运的。别人可以记得,我们自己不能张扬。比如“我捐了钱了”,在寺院里,叉着腰,乃至于任性和嚣张,这实在只是福报而已,哪里有什么智慧呢?更何况功德无量呢?真正的功德主应该是谦卑的,真正的慧命解脱应该是无所得的。因为无论捐钱也好,还是做事也好,都是自己在帮助我们自己,所以拥有的佛法的慈悲和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。对于住持和护持的正法寺院,如果捐的钱多了,就多做点事情;如果捐的钱少了,就少做点事情;如果不捐钱,就暂时不做事情,一切应该是随缘自在。否则无论寺院建得多么宏伟和高大,如果没有佛法和修行,那么无异于商店而已。真正的佛教信仰:不会化缘、不会攀缘、不会拒缘,只有随缘才好。
请大家记住:我们都是在为我们自己做。因为我们需要结缘、惜缘,也需要考虑人们对佛法的感情,所以个人需要帮助的事情,寺院应该酌情量力地帮助别人成就自己,只是佛教徒不必讲究大排场。如果坚持要求我们派更多的人,影响和误导人们对佛教的看法,那么应该不可以。因为我不是单纯的自己,你也不是单纯的自己,所以我们需要为法律、道德、信仰考虑才好……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