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一百五十四讲

“齐此功德数量不可等计,所以叫无数。”

 因为与此功德数量实在没有办法计算,所以是无数。
“不是所有分别心所行的境界,所以叫无思。”
 因为分别心是不相应的,所以需要无分别心。分别心就会是执着、烦恼、轮回。你说学佛容易吗?容易,只要不分别就好。不分别是建立在分别基础上的,如果我们看张三、李四,不执着、不计较,那么我们就会随缘自在。如果把眼睛一闭,看不见张三、李四,不敢面对现实,那么佛教就是死了。如果我们看见张三、李四,消化不了张三、李四的行为,那么我们等于是生死轮回了。因为佛教需要面对现实,所以是把握当下,也称本地风光,不能妄想未来,也不必住着过去。只有把握当下,才是学佛的下手处。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,我们都不必执着和纠结。
 就像我在北京通教寺讲经,一个人在我身边认真地听讲,我被感动了。下来之后,跟着我问问题,我以为他被感动了。“你说,”他说,“法师,我的房子怎么办啊?”我傻掉了,我说:“你的什么房子?”因为单位里房改,给他一部分钱,让他自己花掉了,所以问我房子怎么办。我说:“我哪里知道你怎么办?法师一无所有,总不会给你弄个房子吧?我给你画一个?画饼又不能充饥,这个没有办法。你说你怎么办?我哪里知道,我是不知道,实在没有办法。”
 因为不是所有分别心所行的境界,所以是不可思议。
“因为唯佛身心中有此功德,所以说无等。”
 只有佛陀,才会拥有的境界,没有办法同佛陀相提并论,即使是位居补处的弥勒菩萨也不行,他只是往成佛的方向迈进而已。虽然差那么一点点,但是不是圆满,也不是究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