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五十五讲
关于法身的境界,《般若经》里边探讨了更多。我们只是就此做了一点简单的分享,它的依据无非就是《现观庄严论》、龙树菩萨的《大智度论》、《入中论善显密意疏》等等。其实,无论拥有哪一部经典,无非都是对佛陀的境界的探讨。我们探讨的目的和结果,就是让有缘人向佛陀看齐,向佛陀学习,改变自己的执着和生死,与佛菩萨为伍,这应该是我们学佛的目的。所谓智法身,当然了,弥勒菩萨在《现观庄严论》中说,智法身需要有二十一种因缘才能够获得。我们可能现在连一种因缘也不具备。对于我们来讲,怎样才能具备智法身呢?首先应该具足三十七道品: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、四念住。这是智法身的基础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,那么我们学佛就无处下手。当然这是一种,还有四无量心、八解脱、九次地定。当然,这是四禅八定的境界。还有十遍处、八胜处、愿智、四种一切清净、十种自在、十力、十八共法等等。我们的下手处应该在这里,因为想要证得智法身,必须依靠《现观庄严论》告诉我们的二十一种因缘。“圆满报身和胜应化身,是依法身体性所显的两种色身。”这就是报身和化身。虽然报身是色身,应身也是色身,但依据却是法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