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们作为佛教徒,那么应该知道这个结果。虽然这个过程有这么一段缘分,但是结果还是要散的,没有办法。当然了,我们不会因此说:“既然将来有一天会散,那么现在就敷衍了吧”,这当然也是不对的。除非我们有更高的发心:“我就是要解脱,我就是要去度众生”,虽然可以,但是需要量力而行。“第六,由于往昔救脱被杀、被缚、被打诸有情故,感得能仁手足诸指纤长可爱。”这应该是护生因缘,当然也有合理放生的内容。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有救脱有情众生的种子,比如有那个鱼要被杀了,就把它买下来了,然后放生。再比如,那个动物被捆绑住了,或者网绳把那个鸟网住了,于是乎把它救了。据说六祖慧能大师,因为传法被人追杀,于是选择在猎人群体里待了十五年。在这十五年期间,他选择吃肉边菜。佛法是活的,我们不必自己吓唬自己。只要我们不执着,就可以随缘心行慈悲、智慧,同佛法相应,佛教徒是可以随缘的。就是因为六祖大师随顺着因缘,所以每每其他猎人出去打猎的时候,六祖大师看到陷阱里,或者在狩猎网上,有那些个活着的野兽,选择把它放生,这当然就是慈悲。当然了,死了就死了。只要有因缘就去救度,不要错过因缘。还有,那边正好有人打架,我们选择随缘量力去拉架,当然也有功德。有人说:“我才不去哪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……”我们学佛的下手处应该在哪里?如果没有了下手处,那么我们冷酷无情、麻木不仁的话,凭什么修福修慧?现实中的佛教徒不敢负责、担当,这当然是没有说服力的。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、担当负责,当然需要量力而行。要看我们能不能救?如果能救,那么我们需要站出来,伸出我们的双手。不然的话,应该是麻木,作为佛子,又怎么可能问心无愧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