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我们去帮助别人,别人不接受我们,甚至还骂了我们,我们立刻会烦恼。释迦牟尼佛不会这样,他会想办法不让人烦恼,并且让人欢喜,于是他有了这样的果报。我们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,有没有耐心呢?有没有不执着、自在呢?我们在寻找最佳的、让人接受的方法,应该非常重要!“第二十、由于往昔施他医药等故,感得能仁双肩之中项部极善丰满。”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,能够施与他人医药。别人有病了,佛陀会帮助给他弄药,放在那里;别人饿了,佛陀为他弄食物。只要别人需要,佛陀就会帮助他。举个例子,我们现在看到别人蹬着三轮车上坡,可以帮推一下,这也是帮忙。这种帮忙看起来容易,其实做起来不容易。更多的人都在作壁上观,都在看热闹,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做。尤其现在,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有的人会让座,但很多人并不想让座,只是很少的人让座,其实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事情。我们看见一则消息,有人把眼睛一闭,说:“我就不忍心看别人站在那里。”他是不忍心把座位让给别人,其实就是这么回事。而佛陀的行动能够召感释迦牟尼佛果地的时候,双肩之中脖子这个地方,极善丰满。这不是很长脖子的那类人。“第二十一、由于往昔承事众生作看病人等故,感得能仁于非上味中亦得上妙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