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弘一大师《格言别录》释义第一百八十三讲

    所谓“此是私而刻底念头”,这样的人,应该是自私、刻薄的。
      虽然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,但是我们提倡需要节制,不要过分,更不要极端。如果过分、极端了,那么必然导致自己没有福报,更没有智慧。整个社会环境,大家需要遵守法律、遵守道德、遵守信仰。因为彼此的接受、包容、宽厚,所以不再像我们以上所说的:论人情,只向薄处求;说人心,只从恶边想。
    我们不要把别人都想成坏人,也不要把人心都想恶了。因为这样想的结果,首先是伤害了自己,并没有伤害到别人,所以我们需要努力避免:不要以偏概全。人心是什么?因为它是浮动的,所以善来可能跟着善走,恶来可能就跟着恶行。可见,一般人是漂浮不定的,除非是大善大恶之人,坚持做自己的好事或者坏事。因为一般人飘忽不定,所以没有主见:不辨真伪、爱凑热闹、随波逐流。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?有佛教徒好奇心重,听说哪个人有神通了,哪里又有故事了,蜂拥而至……这就是人性,而不是佛性。
    有佛教徒从来不知道辨别,也从来不走脑子,总是喜欢跟着把佛法弄得神秘且别有用心的人。要知道:热闹的地方,不一定有真理,比如“飞蛾扑火”,应该是一种惯性和力量,也就是佛教所说的“业障”。佛法并不神秘:如是因如是果的因缘而已。它是说理的宗教,也是无神论的宗教,不应该是脑袋发烧发热说胡话的宗教……人们习惯了不正常的热闹,反而不愿意接受正常的理性。因为这样,我们就觉得:现实并不寂寞,真理却很孤独。如果佛教徒都冷静了,那么别人会觉得冷清、寂寞、孤独、无聊、无趣,于是习惯不容易被打破。正如好山好水好寂寞,好脏好乱好快活。
    所谓“非长厚之道也”,就是这样的表现,并不是长者、厚道人的所作所为。如果为人厚道的话,我们就不会这样去刻薄待人、要求人。
    23、【修己以清心为要,涉世以慎言为先。】
    这段格言告诉我们:
    所谓“修己以清心为要”,我们要修行自己,就是改变自己,应当如何下手?面对现实,我们很多人会说:我是佛教徒。因为我有三皈依证,我有五戒证,我有菩萨戒牒,甚至我有出家的戒牒,所以我是佛教徒。
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