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楞严经·五十种阴魔》简释第九百二十四讲

所谓心念一动,即“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”。因为心里会有执着、挂碍,所以佛教徒应该怎样呢?好事不如无事。什么是无事呢?并不是我们不做好事,只是不执着于做好事,不把自己当回事。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一回事了,那么说明我们还没有解脱。只有不把自己当一回事的人,才是真正自在的。

下边的经文:
【寤即想心,寐为诸梦,则汝想念,摇动妄情,名为融通,第三妄想。】
同大家分享一下,经文的意思告诉我们:
“所谓‘寤即想心’:‘寤’就是醒着的时候。我们曾经讲过庄公寤生。什么是寤生呢?庄公的母亲生庄公,是在她睡觉的时候生的。因为她不知道,醒来一看孩子生出来了,受到了惊吓,“遂恶之”,所以特别讨厌庄公,更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。”
这是我们《古文观止》里的一段故事。
“因为庄公的母亲武姜,喜欢小儿子,所以要立他为太子,继承王位。于是,一次一次地向郑武公请命,让自己的小儿子来做储君。可是,郑武公不允许,说不可以废长立幼,所以还是把庄公立了太子。”
这个故事出自《郑伯克段于鄢》。
“庄公立大儿后,武姜教唆她的小儿子去造反,结果失败了。”
郑庄公的母亲讨厌她的大儿子,为什么?就是因为生他的时候受到惊吓,所以心里产生了阴影,于是讨厌大儿子,就让自己的小儿子去造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