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楞严经·五十种阴魔》简释第九百四十一讲

我们在想,作为菩萨,应该有几个标准:第一,越无我越慈悲。只有没有我的人才是真的慈悲;第二,具备般若与空性,我们说我们要成佛,佛是由什么成的呢?只有般若智慧才是佛母。如果我们不能悟入事物空性的佛性,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有般若空性的智慧呢?第三,具备坚韧与精进。佛教徒需要百折不挠、勇往直前,还要勇猛精进,不能懈怠、混日子。我们没有时间混日子,我们没有理由混日子,历事炼心就是要面对、精进、担当、负责。

“所谓‘如必是真,汝何无觉’,意思就是:如果说一定是真实存在的,那么你怎么不知道呢?如果一定是真实不虚的,那么你怎么不明白呢?你为什么一点感悟都没有呢?”
这是指的什么呢?
“指甲长长了,你怎么不知道呢?你怎么没有感觉呢?头发长长了,你怎么没有感觉呢?你的气力衰老了,为什么没有感觉呢?”
为什么没有感觉?直到结果出现了,我们有感觉了,过程之中我们有感觉吗?整个的一个过程我们都是没有感觉的。
“面皱了,你为什么没有感觉呢?”
我们的脸上长出皱纹了,我们居然不知道。有人说:“我知道。”只是这是一个结果,过程中我们怎么没有感觉呢?如果我们有感觉了,那么我们会是这样吗?
“你也不知道哪一天,它就变成这个样子了。”
唐末五代时期的法眼文益禅师,有这样一首诗:“拥毳对芳丛,由来趣不同。发从今日白,花是去年红。艳冶随朝露,馨香逐晚风。何须待零落,然后始知空?”
什么意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