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六百一十五讲

     “当然,喜欢清净总是比喜欢染污会好多了。”

    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做坏事,那么和另一个总是做好事的人,相互比较起来,我们当然愿意接触做好事的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毕竟做好好事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心;而做坏事的人只是为自己,所以我们选择和这样的人接触。虽然现实做好人不容易,但是做坏事的人总是有后遗症的。佛教徒除了外在的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还要内心的自净其意。就是在好人好自己的过程中,努力不执着好人好自己。而不执着好人好自己,恰恰就是真正的解脱烦恼和生死轮回。如果执着了好人好自己,那么只能是好人,而不是真正的学佛人。就像雷锋一样,有人说雷锋是菩萨,实在对不起,雷锋并不是菩萨,必须告诉大家真相。有人问为什么?因为没有皈依三宝的信愿行内容,所以雷锋是好人是合适的,并不是佛教徒中的菩萨。我们当然赞叹和欣赏这样的好人,毕竟社会不能没有这样的好人,只是他不是佛教徒,更不是利益众生成就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菩萨行。

    就像佛陀在《金刚经》中有:“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,转轮圣王则同如来。”虽然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,同佛陀一模一样,但是没有佛教的皈依三宝和信愿行,只能是转轮圣王,而不是真正的佛陀。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长得像弥勒就是弥勒,毕竟外在和内在需要相应和对称。更何况,我们以为的胖弥勒,只是东晋高僧契此的形象而已。因为临命终时有“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。时时现世人,世人自不识。”所以弥勒只是生死的化身而不是不死的法身。化身可以有千百亿,而法身则只有一个。可见,佛教徒的认假为真,必然是相去甚远。仅仅是长得像,则没有什么说服力。我们看那个演释迦牟尼佛的人,或者演高僧的人,并不是释迦牟尼佛,也不是高僧。我们不要被障眼法给蒙了,佛教徒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能力,这是学佛的关键。

    当然,一个人长得好一点,既是因缘果报,也会占很多便宜。虽然是宿世因缘,但是毕竟是客人而不是主人。佛教徒承认好人好自己、坏人坏自己之外,更要修福修慧修解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