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六百一十八讲

    如果有人说我们身上有众生附体了,我们就开始恐惧,以为是真有,然后是任其忽悠和摆布。我们同这样的人在一起,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。如果我们真正学习佛陀的无常、无我、解脱,就会成就四种无畏,那么任尔东南西北风,我们都会为之不动。如果能够转境转物,那么不就是历事炼心的茁壮成长了吗?一旦我们有所畏惧,就会上当受骗。坏的环境、坏的同参道友,会使我们无事生非、作茧自缚。好的环境、好的同参道友,会使我们学习慈悲智慧、化繁为简,乃至于坚强、坚持、坚韧、坚定。这对于对佛教有好感的善良人,尤为重要。

    “一般而言,声闻乘人、缘觉乘人,大多数都是从环境入手,从身境开始修行,严持戒律,寻找一个清净的处所修行。”

    二乘人需要选择比较好的环境修行。比如阿罗汉,居山上、住茅棚。现在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,已经是稀有了。耐得住愿意孤独和寂寞,不是热衷于迎来送往,好像是菩萨,其实都是众生的凡夫心。因为不甘寂寞,所以一闲下来了就受不了。阿罗汉、辟支佛,就是通过孤独和寂寞成就的。他们不怕孤独和寂寞,慢慢地成就了自己的解脱生死和果位。二乘人往往是这样的解脱之道。

    “而菩萨的下手处,尤其是圆教的菩萨,他们是从心境上入手的。”

    因为菩萨不是侧重身体入手,而是侧重心里入手,所以称为菩萨。菩萨道、解脱道,内容有所差异。所谓解脱,就是侧重自己修行,我自己要成就解脱生死,赶紧逃出娑婆世界。菩萨道不然,我自己解脱不行,只有通过普度众生,才能成就菩萨行。虽然菩萨行的大心众生所为,当然不是一般人的自私自利菩,但是我们需要担当负责,不做就是不行。即使是凡夫菩萨,也是要量力而行。如果不能具备心态上的待人接物的不执着、不挂碍,那么先要使自己稳定下来。如果不能定下来,那么等于随境所转,或者向众生投降了。我们很多人所说的度众生,最后没有看见度了几个众生,倒是看见他被众生给度了。这样的事情往往又不是新闻,这是言行不一的现实。这是给我们眼高手低的教训:不要说漂亮话,要做漂亮事,这其实是很重要的言行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