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们是同现实生活形成了对立和矛盾的话,那么善财童子没有,他能够时时地把对立转化为: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我们做到了吗?当然没有。我们学佛需要不断地转物,需要面对拥有的人、事等各种各样的因缘,去历练自己的心:是执着还是不执着呢?否则,我们浪费了我们学习的五十三参因缘。
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五十三参。如果能够这样认为,我们就会非常的幸运。我们会觉得我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。谁说佛陀不在了呢?佛陀的法时时都在,只是我们不会用心、没有用心而已。如此,我们必然是被隔在烦恼和生死这一边。因为我们有界限,而且是一种强烈的界限,所以我们把信仰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了,于是学佛变成了空中楼阁、画饼充饥。因为执着、贪恋,所以我们不敢面对。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抵抗力,我们的消化能力也不够,所以我们不能面对。面对现实的训练,如果没有真正的佛法,不是抓耳挠腮、无所适从,就是随境所转、随波逐流,那么这是佛教徒的境界吗?无论如何,已经不是了。
当然,我们在说这种现实的时候,同时就是告诉大家:虽然佛教徒需要面对和接受现实的因缘,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向现实投降。既然我们不是向现实中投降,那么需要处理和放下对于现实的执着。虽然很多人向现实投降了,但是那是学佛的误区和误导。毕竟学佛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根本,而不是有质量的束缚和困扰。
“由此可见,佛教徒接触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都应该是我们的五十三参,不要以为善财童子幸运,其实我们也是幸运的。”
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幸运而已,现在提醒你,提醒我,也提醒有缘的人,让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缘。只有面对龙树菩萨所说的:“众缘所生法,是即无自性。若无自性者,云何有是法?”才能即有即空、有空无碍地历事炼心。如此面对现实,用我们的暇满人生,成就我们不住生死的清净之心,完成我们的解脱,或者往生的功德资粮,乃至于最终的成佛。如果没有面对现实,那么我们又如何耕耘慈悲和智慧呢?无论是解脱、往生,还是最终的无上菩提,我们还能凭借什么呢?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