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心经》的内涵第二十八讲

我们每个人往往都是不堪一击、非常脆弱:别人赞叹我们,我们高兴,咧着嘴笑;别人伤害我们,我们会烦恼,跳起来同他计较。你想想看,因为我们的我执太重,五蕴没有空,所以觉得自己受伤了:“告诉你,我有自尊心,你不要伤害我的自尊心。”自尊心是什么?不就是想不开的我执吗?有人质疑:“法师,如果你要是说没有自尊心了,那么就是寡廉鲜耻了吗?”当然不是。大家需要记住,佛法也是有原则的。一个寡廉鲜耻的人,怎么可能是佛教徒呢?如果是修养都不够的人,那又怎么可能是信仰的修行者呢?大家别误会,这同寡廉鲜耻绝对没关系,同脸皮厚也没有关系。

所谓中观,就是我们有一个平衡的度,超过这个度就是极端。就像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一样,“过犹不及也”,超过了和达不到,都不是最好的,至少应该有这样的理念。佛教徒既不能住空,也不能住有。佛教的空是什么样的空?应该是超越空有之上的空性,应该是空有平等的不二法门。空何妨有呢?有当体即空。在三论宗兴皇朗大师所做的《初章》里面,有这样的说法:空是有的空,有是空的有。只有空有平等,才能既活得解脱自在,又不违背法律和戒律。如果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个游戏的话,那么何妨认真负责?努力做好游戏,修福修慧。

所谓度一切苦厄,每个人应该明白:我们不但不要再去琢磨弄个什么咒了,而且还要知道,这是观世音菩萨在告诉我们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实在是比什么咒都高明、圆满,我们真的不必再琢磨这个、弄那个了。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,那么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生死都可以全部解决,所有的苦恼和障碍都可以全部烟消云散。不信可以试试?心病还得心药医,解铃还须系铃人,如果是我们自己的烦恼和生死,那么指望谁去解决呢?佛教徒需要外在面对、内心不住。

上一篇:静波法师:《心经》的内涵第二十七讲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