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慈云忏主《净土文》释义第二百一十二讲

为什么要修行呢?修行就是自己贪嗔痴等束缚的身口意三业惯性的改变。当我们改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并不会觉得:“我守了规矩会很累……”如果没有执着自我的话,那么我们就是自在和可爱的。如果我们自在和可爱的话,那么信仰才是有说服力的。如果任性而不遵循或者否定皈依三宝,乃至乌烟瘴气、吵吵闹闹、乱七八糟,以至于违背法律、公德等,那么不但不是学佛,而且还是害人害己的误会和误导。毕竟信仰不应该成为市场或者商场,还有家有家法、寺有寺规。佛教徒进到寺院里,应当有敬畏之心,谨防自己身口意的放纵。所谓敬畏,就是恭敬和畏惧。什么是畏惧呢?这种畏惧,是我们唯恐不遵守佛陀言教而烦恼和生死轮回,害怕不遵守佛陀的教诲而做错事。因为这样的理解,所以有敬畏之心。

有个所谓的信仰者:大大咧咧、横着膀子晃,大说大笑,好像自己就是佛陀似的,请不要任性胡来、喧宾夺主。在我们这样的信仰环境里,如果体现不出恭敬、安静、清净的内容,那么怎么可能反思反省改变呢?因为佛教徒的修行就是从点滴的细节作为下手处的,所以需要谨言慎行。当我们能够自觉做到这些内容的时候,那么就是脚踏实地的修福修慧。我们不需要考虑:“阿弥陀佛是不是接我”的问题,而是反省:“我自己是不是具备信愿行的能力”。如果阿弥陀佛慈悲接引是肯定的,那么我们是不是相向而行的配合需要考虑。

也是修习禅观的基础法门。

所谓禅,应该是这样的,念到最后,心里已经没有了能和所的执着和纠结,此时可以当机立断,当然也就理直气壮了。

如此称为“念佛观”。

能观、所观了不可得,念佛、禅观圆满,就是实相念佛。因为“念佛观”又称念佛禅,所以念佛可以念到心里如如不动。不仅心里如如不动,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、病苦等现实人生的不尽人意。当然,我们最终还是要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信仰的归宿,这应该是最大的感应和回报了。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