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心地善良的人没有敌人

慈悲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。


慈悲应该是,我帮你了,我不求回报。这样的布施、奉献的人实在太少了。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帮助别人之后,看到别人没有什么反应,自己心里就会不平衡,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,希望别人感谢、回报我们的付出,至少应该说句谢谢。难道不是吗?我们需要这个感觉,如果别人没有如此做,自己心里会不平衡。


当然,我们提倡感恩、报恩,如果现在很多人,你帮助了他,都是麻木不仁的一类,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。但是佛教徒在帮助别人的时候,不必在乎别人是否感恩、感谢,那才是真正的慈悲。如果在乎了这些,肯定我们的慈悲心是不圆满的。如果有人感恩、感谢我们,那没关系,我们也可以接纳,但是我们的心里却可以不在意。无论他感恩也好,感谢也好,我们不要去计较,心里不要挂碍这样的感受。


假如我们有慈悲心,何必执着自己喜欢不喜欢呢?


如果我们真的有慈悲心,这事喜欢、不喜欢,已经不重要了;只是现实中,我们经常会用我们的分别心来计较自己的喜怒哀乐,并且传播自己的分别心的结果,这个不是慈悲,所以慈悲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。佛教徒要学习真正的慈悲。


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。


毫无疑问,“慈悲”这个词来源于佛教。但是在现实社会中,我们能够感觉到,其他人也可以用它,它不应该只是佛教的专利。虽然佛教发明了这个词,但是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充满慈悲,也充满着包容。包容也是一种慈悲。


它应该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,假如人间有了慈悲,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。


如此,大家会觉得,我们的生命会更有价值,这个社会就充满了希望。如果大家都麻木不仁、冷酷无情,那么人生就麻烦了。尤其是佛教徒之间,如果我们自己家的人都不能体现出互谅互让的慈悲,那么请问我们的信仰还有说服力吗?没有!务必请大家注意。


一旦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会发生很多故事,比如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,大家都有个人的想法,都互相指责而不配合。这是慈悲吗?这不是慈悲!这是我执情绪的流露。所以为别人考虑的慈悲是非常困难的,我们必须明白。如果我们是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,那么首先要实践自己的慈悲心。如果没有想过,那么你现在就要提醒自己;如果做得不够完美,那么你需要去努力和改变它。


中国有句俗话叫:仁者无敌。


心地善良的人没有敌人,他看谁都好,当然不是老好人的滑头,而是包容换位思考的智慧;因此哪怕别人看他不好,他也不以为意,不去计较。


套用佛教的话说,就是慈悲没有对手,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险阻。


慈悲可以改变一切的困扰和障碍,当然不容易做到,但是如果真的有了智慧的慈悲,那么就应该会变得很可能或者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