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佛遗教经》 第一百六十九讲

四、经文释义95
    我们相信:确确实实有感应道交的故事,多少年来我们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。如果一个信仰所在的正常寺院没有任何感应,那么这个寺院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了。正常寺院恰恰是有很多感应,只不过因为正常,所以坦然面对而已。不信大家可以到极乐寺大雄宝殿去看观世音菩萨像前,没有任何炒作和别有用心,有很多锦旗自发地挂在那里,经常会因为多而更换。那应该是人们赠送给观世音菩萨的,是表扬他的,说:“您又大慈大悲了……”当然,是大家求观世音菩萨办事,确实满愿了,当然就是感应!如果没有这个感应,那么谁还会烧香,谁还来拜佛呢?当然,那是佛教表面的方便而已,并不是佛教的根本。如果信仰的根本不明白,那么就会陷入到着相的欲望泛滥之中,忽略了通过外在所观境,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关键,从而造成了学佛的忌讳而不知。如果这样的事情被过度解读和夸大,那么对于佛教的污染和误导则是可怕的。所以佛教的八正道中有正命,就是不可以陷入诈现奇特的妄语、邪命等误区。
    “不可以多求而破坏伤害了施主的善心。”
    施主需要考虑中道圆融的尺度,正如我们经常强调的量力而行,不要不自量力,造成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:不要不做,不要力不从心。一般人会有朴素的宗教感情,寺院里一旦有什么事情,信徒会全身心投入。我们感动之余,会隐隐担忧,不要把事情做极端了,要恰到好处。就像蜜蜂采花蜜一样,它自己也得到了,也不损害那个花朵,而那个花朵甚至会因为蜜蜂采蜜得到了更好的完善,将来能够结出更好的果子,这就是佛法。
    “就好像有智慧的人在使用牛来耕地一样,一定要考虑到牛的体力和强弱,再给它适当的工作。”
    这就像有智慧的人用牛来耕地,他要考虑:那头牛到底能干多少活?它身体能不能承受?当然,这个就是作为施者和被施者之间的关系处理。被施者就是出家人,施者就是在家居士。其实,无论什么身份,都应该秉持:能力大的人,做点儿大事;能力小的人,做点儿小事;没有能力的人,管理好自己。从而整个过程中感悟:欲求大道应无我,各有因缘莫羡人。 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