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佛遗教经》 第二百四十一讲

四、经文释义167
      “所以佛陀常常赞叹居住阿兰若处的比丘。”
    阿兰若处是非常少的人在里面的修行道场:一个或者两个,或者三个。
    “当然也有僧伽蓝。”
    僧伽蓝应该是很多的出家人在里面居住的地方。出家人的《四分律》里边,很多都是僧伽蓝,就是很多的出家人在一起共住共修的地方。而阿兰若处却是很少很少的出家人在里面修行,也就是愿意耐得住孤独和寂寞人的选择;或者我们就说,阿兰若处的这种形式似乎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闭关寮,只是还是有居住独立的房间条件的。因为方丈一词,就是当年僧人居住的小房间,所以应该是几点有缘的出家人,相约共住而又各有独立房间。尽管如此,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。
    “戒律中规定,比丘出家,五夏之内不得离开依止师。”
    现在应该是很没有继承下来。为什么没有呢?因为刚一出家就能很快受戒,刚一受戒就能到处乱跑,到处攀缘……这当然无法集中精力学修。大家要知道,佛陀时代,出家人受戒,要有一个时间过程。比如说,一个出家人受戒了,他需要在他的依止师身边学习五夏。所谓五夏,就是五年。他要有五年的经历,要结过五个夏。他只有结夏五年,才可以出去参学、参访,或者修行,否则不可以。现在已经改变了这个规矩。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呢?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总而言之,末法时代修行不易。
    “戒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真正拥有出世解脱的资粮。”
   规则的目的,应该是为了出家修习解脱道的人,真正地有抵抗力、免疫力,在出去参学的时候,能够化解自己遇到的一些因缘,能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不然,你刚一受戒就跑掉了,恐怕很难自我把握了,就是把身份当成依靠、攀缘的借口,难免会是这样。如果出家人应该是为人师表,那么不仅仅需要尊严,而且还要庄严才是。要知道:若想“高高山顶立”,必须“深深海底行”。否则,露水般的道心,禁不住现实的风吹草动的检验。
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