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一百二十一讲

所谓“报身”因为不再执着了,所以成就了我们解脱的相貌。当然,在这里边是佛;在我们而言,必须观察自己的相貌。我想说的是,如果要知道学没学佛?那么修没修心应该是标准:首先我们要照照镜子,看看自己:脸上是否自信、坦然、自在?我们需要观察和反省,这个应该是报身。虽然我们的报身无法同佛陀相比,但是依然是报身。虽然我们老了,但还是应该有一种自信、坦然、自在,那个上哪里去寻找呢?应该洗心革面、扪心自问。

所谓“化身”,即应化身:如果知道这个身体是幻化不实的,于是不去执着,那么应该尽可能地利他自利地结缘。只有知道生命是个过程,才会去结缘。二谛三身,这是很重要的认识和修行。
“又比如《大般若经》第五百六十八卷中说佛十身。”
《大般若经》第五百六十八卷中说佛有十身,这十身是什么呢?
“平等身、清净身、无尽身、善修身、法性身、离寻伺身、不思议身、寂静身、虚空身和妙智身,以为十身。”
这已经不重要了,为什么呢?其实都是围绕着二谛三身而说的,或者我们说都是权实二智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
所谓“平等身”,意思就是:平等无差别,即空性的佛性平等。
所谓“清净身”,意思就是:心里清净没有染污,不再分别执着了,也就是空性的佛性,当然是清净身了。
所谓“无尽身”,意思就是:虚空无尽、世界无尽的无边无际。因为法界无边无际、空性无边无际,所以佛陀在《金刚经》中说:东方虚空可思量不?西方虚空可思量不……?须菩提回答的都是:“不也。”为什么?因为不可思量,所以叫无尽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