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弘一大师《格言别录》释义第十四讲

    “小心”就是谨慎。面对社会现实,如果我们不谨慎、不小心,凡事大大咧咧,不去为别人考虑,只是自私自利,没有敬畏之心,那么这样的人还会走远吗?记得《菜根谭》里有一句话:“醲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”       这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受益。它告诉我们:最好的人、最圆满的人,就是平常的人;最好的食物,最美的味道,只是淡淡的味道,不是大吃大喝,只能対身体有害而无益。平常的人、淡淡的味,不仅可以养心——生命,而且还可以养智——慧命。       心里恬淡自在,没有挂碍,这个感觉就是幸福,到哪里去找呢?心若改变,行为改变,命运改变……佛教徒本来拥有这样的孝道资源,本来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,为什么要舍本逐末?比如佛教徒的尽孝,不仅仅是物质上,还有精神上,乃至于最终归宿的信仰上,从《盂兰盆经》、《地藏经》,再到《父母恩难报经》,以及佛教上报四重恩中的报父母恩,真可谓:亲得离尘垢,子道方成就。如果我们不是别有用心,那么佛教徒为什么要数典忘祖?而去皈依不是佛教信仰三皈依的《弟子规》呢?请不要寻找任何借口喧宾夺主而混淆视听。有些佛教徒还会经常怀疑:“吃素是不是缺少营养?”我们肯定不缺营养,缺少的只是慈悲的感觉。无比丰富的素食绝对不会缺少营养。如果只是极端单调的素食,又是另当别论。更何况慈悲是最好的营养品。佛教徒不要怀疑素食有问题,只是自己的慈悲有缺陷:放生不如护生,护生不如吃素。要知道,印度人百分之七十是吃素的,牛马大象也是吃素的……虽然他们并不是佛教徒,但是他们缺少营养吗?   (二)存养类       下边是存养类。什么叫存养?存,就是生存;养,就是修养。生存修养之类的格言,我们也要分享,也要回味,也要受益。这是意义的彼此受益。   1、【宜静默,宜从容,宜谨严,宜俭约。】       虽然字数不多,但是内容深刻。什么叫宜呢?就是应当这样。我们应当怎么样呢?       所谓“宜静默”,就是应当安静、沉默,也就是少说多做。现实中,你看谁喜欢安静?人多的时候不甘寂寞,就同那个“蛤蟆吵湾”差不多,“哇……”我跟你讲,就像那个市场差不多。没有人愿意闭嘴,因为有表现的欲望。所以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说,几乎人性就像大公鸡一样,喜欢表现,陶醉宣泄,这个肯定需要收敛。不仅仅是道德修养,还有言多必失。 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