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五百一十二讲

    “如此皈依之中,即皈依自性觉正净。”

    佛教徒每天早殿或者晚殿,都有自皈依佛、自皈依法、自皈依僧的内容,就是让大家记住自皈依,我们不能忽略了自己的担当和责任。自性是什么?应该是无所得的空性,也就是佛性。诚如观世音菩萨的: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”如此相应默契,就是真正完成了信仰皈依的内容,成就了皈依的质量。否则,我们不但不能建立信仰,而且也无法成就解脱、往生、成佛。如果我们总是在皈依三宝之外寻找解脱、往生、成佛,那么无异于无源之水、无根之木,是不可靠的。要知道:即使是佛教的修心,最终需要明白心也是不可靠的。如果一切都不可靠的时候,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执取不舍呢?虽然我们可以历事炼心,但是佛教徒需要放下执着。让我们一起来:面对现实、接受现实、改变现实、放下现实。这就是佛教徒的:外在负责,修福;内心不住,修慧。这正是佛教徒的修行。

     “所谓‘定慧方便威神力’,即是外在侧重教化众生的层面。如果没有定慧,那么就没有方便。”   

    这是第七个能力。如果我们没有定慧,那么怎么会有随缘方便的智慧呢?龙树菩萨《中观论》说:“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;若无空义者,一切法不成。”这个空性就是佛教徒定慧的基础。如果没有这个空性的佛性,那么我们的定慧就不能成就。也就是说:如果没有定慧的根本,就没有方便的随缘。如果混淆根本和方便,就是学佛的误会和误区。因为我是勉强说定慧或者方便,所以学佛需要相应和默契。否则,容易把方便当作随便,或者是借口。更多的时候,很多人为了贪嗔痴,会寻找一种似是而非的借口:为了自己的欲望,寻找一个理由。如果不是为了利益更多的人,那么恐怕就是学习佛法的误区。

    “慈悲出祸害,方便出下流。”

    这一点,佛教需要清醒和防范的。

    什么意思呢?

    所谓慈悲出祸害:什么是慈悲?慈悲不离根本空性的佛性底线。现实告诉我们:佛教徒只有维护佛教的戒律,至少是皈依三宝的原则,才可以称为慈悲。否则,如果我们来到寺院里,什么都想干,什么都能干,那么请问这是慈悲吗?当然不是慈悲,而是麻烦和祸害。

    所谓方便出下流:为什么出下流?因为此时的方便不是智慧的方便,所以方便来方便去,最后变成了任性和随便。任性和随便的结果,已经丢失或者篡改了佛教的信仰形象和尊严。此时,必然会遭致人们的非议、社会的诟病。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