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五百五十八讲

    佛法同世间法的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。记得中国佛学院有个法师,虽然资格已经很老了,但是他的年龄比较轻,别人就问他:“请问,小师父,圆禅大师在哪里呢?”两者间恰好相反,法师出家很久了,另一位圆禅大师出家没有几年的时间,只是他年龄比较老而已。

    我们现在看问题还是世间法的价值观念,比如,以为长胡子的人比较可靠。过去都是中医,到医院里去看病,一看哪个人胡子白了,就觉得比较可靠。如果我们按照一种习惯认识佛法,那么就会没有办法与正法相应默契。出家则是按照戒腊分的,并不是按照胡子和皱纹等来分的。

    “戒律里有规定:‘我法不似兵奴之法,先受戒的在前坐,后受戒的在后坐。’ ”

    佛法不是像军队里按照个高个矮这么安排的,而是先受戒的人在前边坐,后受戒的人在后边坐。虽然先受戒的人前边坐,但是不可以成为我们执着和挂碍的借口。如果别人已经在我们的前边了,那么我们自己愤愤不平、忧心忡忡地生气、烦恼,实在是我们自身也有了问题。这只是一种规则的要求罢了。如果说讲规则,那么后受戒的人应该在后边好了;而不会自己坚持说:“你给我站在后边,告诉你,我可是比你受戒早的……”学佛是通过外面改变内心,那么如果即使遵守规则也没有改变内心的话,是没有说服力的。因为佛教徒需要随缘,所以不能过于强求。当然,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还是要提倡和坚持规矩。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。如果没有了规矩,那么佛法就没有形象和尊严。

    虽然在我们个人看来,可能改变不了他人,但是可以改变我们自己,然后影响这个环境;或者,如果影响不了环境的时候,那么我们可以独善其身,坚持自己的定力。总而言之,规则是为了解脱烦恼和生死轮回服务的。如果心里执着而烦恼的话,那么应该已经不是佛教最初制定规则的发心了。如果我们自己努力了、担当了,那么结果如何,这已经不再是我们考虑的。既然因缘所生法,那么好就好、不好就不好,无所谓了。只要我们曾经历事炼心过了,不就是问心无愧了吗?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