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五百八十二讲

    “所以说,佛教徒需要善加利用和转化挫折、苦难、不幸。”

    挫折来了,机会来了;苦难来了,机会来了;不幸来了,机会来了。我们无需抱怨:“我都学佛了,怎么还会有这样、那样的不如意事?”我们去看《西游记》,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,少一难都取不到经。相信写《西游记》的人是个佛教徒,至少对佛教是完全了解的。只有历尽千辛万难,才能够最终修成正果、成就大道。无论是人生还是解脱,都确实是这样的规律。

    “如果我们改变了自己执着的观念,那么我们会突然间发现:世出世间一切人、一切法,无一不是善知识,都可以是善知识。”

    有人骂我们,善知识!有人打我们,善知识!有人赞叹我们,善知识!有人诽谤我们,善知识!我们要感恩无数考验和锻炼的顺逆善知识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不能执着,所以都是考验我们的慈悲和智慧,难道不是吗?当我们沉迷或者不能消化的时候,正是被隔在了解脱的另一边。佛教徒需要向佛菩萨学习转物的功夫。如果一切都不是真实不变的,包括我们自己也不是真实不变的,那么我们最终一定可以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,我们终于会释然。当我们消化、无所谓、不在乎了,我们就是战胜了我们自己,也就彻底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执着。我们是谁啊?我们可以是佛菩萨。我们还用问是谁吗?我们还推给别人负责吗?我们还是自己承当吧。

    “就如《华严经》中善财童子一样。”

    因为五十三参,所参的哪个都是善知识:好人是善知识,坏人也是善知识。而且在善财童子的心里应该没有好、没有坏,都是训炼自己不去执着、挂碍、烦恼、生死。不像我们现在强调:“那可是个坏蛋……”,那只是我们自己认为,那个坏蛋同意吗?站在佛法真谛空性的角度讲,从来没有好坏。就像《六祖坛经》中,惠能大师对慧明说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”意思就是:真正的佛法不是善、也不是恶,应该是空性的佛性,这当下就是你慧明的本来面目。难道我们现在不应该去思考相应这样的内涵吗?如果不是善、不是恶,那么训练自己不执着善、不执着恶,就是庄严的佛事。而那种如如不动的坚定之心,就应该是我们的清净心。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