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六百四十讲

    “所谓‘普利一切诸含识’:含识就是有情众生,识就是情识。”

    因为有情众生的强烈爱恨执着,所以需要改变自己的生命束缚,从而走出自己生命的局限。难道我们自己不是吗?我们的束缚和局限,已经把我们自己紧紧地拴住了,总是自以为是、随境所转,总是停留在自己的分别执着中。人们做事并不是凭借慈悲和智慧,而是凭借感性,往往不都是这样吗?如果不是凭借慈悲和智慧,那么只能是凭借感性:看起来是可爱的,看起来佛教是好的……虽然我们回避不了看起来的故事,但是看起来总是不固定的标准。这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,自己觉得的,并不能决定别人的觉得。如果凡事是缘起的,那么必然是法无定法。

    如果以为我是好的法师,那么每天会围着很多的人,会让好事变成坏事,无论自己的精力,还是别人的看法,都是一个问题。凡事只能适可而止,哪怕是中观正见,只要一点点偏空或偏有,都是谬误和邪见。希望大家好好学佛,而不是学人追星。只有冷静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命,那么就是慧命解脱了。我们不应该突然间的发热,发热会导致由红衍变的结果,就是像西红柿一样地烂掉了。如果法师做好依教奉行的唤醒故事,那么应该是随缘建议而不是强求一致。如果不希望依人不依法的时候,就应该需要冷静。   

    “即含有情识的有情众生,就动物而言,凡是动物都是有情众生。”

    就有情众生而言,应该是佛性;就无情众生而言,应该是法性。其实佛性和法性都是空性。如果执着,我们就没有开发佛性。为什么说因为执着,所以没有开发佛性呢?当我们最初说我们学佛的时候,就是要学习觉悟和明白执着。虽然佛教徒选择净土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但是我们选择的时候,目的是使心清净。如果达到这样的标准,就需要面对而不执着。只有转识成智的心净,才能完成佛国净土的清净。因为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”,所以是“迷人念佛生彼,悟者自净其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