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十讲

    文殊菩萨同普贤菩萨比,应该是各有因缘。虽然是各有因缘,但是我们可以在此提升自己学佛的信心,并不是证明文殊菩萨比较优秀,普贤菩萨比较逊色。既然学佛是缘起法,那么智慧和践行能够分开吗?学佛需要两者具足,只是过程中,需要因人而异,需要补充智慧,或者完善践行,希望不要引起误会。我在这里不是比较,只是提倡弥补。因为我自己缺乏智慧和践行,所以只是觉得需要反省和改变。       “相形之下,如果已经明白了佛法的圆满智慧,那么普贤菩萨的践行则显得尤为重要,无怪乎四十卷的《华严经》全经别称即是《普贤行愿品》。”       《四十华严》中的另一种称号,就是《普贤行愿品》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自己对照《华严经》,会觉得自己无比的渺小。我倒是希望印点儿《华严经》给有缘的人,通过对比、反思,发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,知道自己需要努力。面对现实,我们竟然还在蜗牛角上争名争利,实在没有意思,真的觉得惭愧。       “《华严经》的宗旨,在于发明成佛之道的因缘果报,所谓‘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’。”       因果之间是一种默契的关系:如是因如是果,只是因缘的因果并不确定,两者之间:“因该果海”,一滴水就是大海;“果彻因源”,大海就是一滴水。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呢?《华严经》有个注解《金师子章》。所谓的金狮子是由什么制造出来的呢?当然是金子造出来的。虽然我们看到的表相是狮子,但是它却是内在金子造的结果。当我们看到这个相和性两者之间统一的时候,就应该是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的境界。       如果我们需要用一种透视的、大智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话,那么所获得的结果应该是解脱的。否则,我们就被局限了,鼠目寸光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,而我们自己还要自以为是,感觉骄傲、瞧不起别人。到底又是谁瞧不起谁呢?如果说各有因缘莫羡人,那么必然是谁好谁带着,谁下地狱谁也替代不了,终究还是应该“欲求大道应无我”才好。
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