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第一百讲

    “俗智只是人们学习的知识,世智辩聪而已。”

    面对现实,如果能够上大学、当教授,就是有知识。因为有知识、聪明、博闻、强记、能出书——所以应该属于世智辩聪。

    “文学既能够希贤希圣,同时也可以诲淫诲盗。”

    写文章的人虽然可以希贤希圣,就是宣传古圣先贤的言行,可以歌颂美好的社会道德风气,但是也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所谓电脑、网络存在的内容,还有一些书籍,纯粹又是教会杀盗淫内容的污染。如果免疫力不够的人看了这些内容,就会引发违法犯罪行为。尽管免疫力好的人不会看,但是人性往往又禁不住诱惑。因为脆弱的芸芸众生,没有多少免疫力,所以难免随境所转、随波逐流。

    为什么那天有个所谓的居士同我讲:“我看着出家人不顺眼了……”原因就是有个出家人让他失望了,所以洪洞(tóng)县没有好人了,于是看着所有的出家人都不顺眼了。如果出家人能够给他信心和希望,那么怎么可能会不顺眼呢?可见,面对钻牛角尖的人,我们不能只是抱怨,要反省自己的言行适度。如果我们不反省自己的行为,不能对自己的身份、行为负责任的话,那么所谓“不看僧面看佛面”,所谓“僧赞僧、佛法兴”,都可能是一种说辞或者借口,可以这么讲,大家容易远离这个信仰。如此,佛法怎么可能不是末法呢?什么是末法?是法末吗?当然不是!应该是人末,的确是人的问题。因为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所以名正言顺、名实相符。信仰者身份的定位和把握,应该非常重要。

    “既然众生住着于不是定法,那么就是有漏无常的智慧。”

    “佛菩萨的智慧则是因为戒定的修养积累,从内心发出的无漏智慧,所以是清净的无碍、平等的大慈大悲。”

    佛菩萨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,不会认为张三更好,李四不行。因为张三和李四的因缘不一样,所以张三和李四走进佛道的因缘,和他们受益的因缘应该有差异的。这应该是张三和李四的因缘,并不是佛菩萨的心量不够包容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